皇家僱傭貓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97章 ,大明嫡長子,皇家僱傭貓,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嚴格來講,不算。”
楊一清說:“讓禮卿先說。”
顧佐點頭,“按照設想,產業一旦發展,就會催生海貿的規模迅速擴大,各位不妨想一下,若是突然有一國有這個財力,每年向大明購買一千萬兩的絲綢,那麼大明會有怎樣的變化?”
他比出‘一’的手勢,“首先,朝廷會有大量的進項,民間的商家也同樣如此。而為了供上這麼大批次的絲綢,大明就得增加織機,織機多了,就需要僱傭更多的織工,同時也需要更多的原料,如果原料不夠,就會導致價格上升,原來老百姓賣一擔絲2兩銀子,今年忽然變為4兩,收入增加不說,也會促使民間種植更多的桑樹。”
“可是桑樹種得多,稻田也就少了。”
顧佐立馬道:“有銀子啊,可以買糧食。向鄰省買,這樣鄰省百姓即便沒有營生,但是種地也能換得銀子。再有,不知各位想過沒有,織機怎麼來?”
於是他又比出‘二’的手勢,“絲綢產業的發展,就會帶動織機需求的增長,織機的製作同樣需要工人、原料,這是我們知道的一個環節,實際上這樣的環節更復雜、鏈條也更長,比如說更多的貨物運輸,就需要更多的船隻、更多的水手,造船本身同樣需要原料和工人……
如此生生不息,依附於這個鏈條求存的人會達到數萬甚至十幾萬人。這些人不種地,而在城鎮裡生活,他們又需要基本的吃穿住行。最終,僅一個產業之威,就可以讓杭州、寧波這樣的大城繁榮興盛。”
“第三,這是陛下所考慮的。起因是商人重利,既然重利,他便會想要節省成本,如何節省成本?用更少的人織出更多的絲綢,怎麼辦得到?改良織機、最佳化生產流程等等,這個過程就會激發創造力,誰也不知會誕生什麼。就像漢代之時人們用竹簡,而現在用紙,技藝的進步會讓民間的生活更加方便。
有這一二三點,不知各位是否可以理解產業為何重要?這根本就是一個城鎮、一個國家的興旺之基啊。這些事,想起來都很容易,而那個邢觀之所以能讓陛下在諸位面前提起,便是因為他找到了一個可以將這些想法變為現實的產業。不知各位是否還記得,在下先前說過,絲綢並不是合適的產業。”
楊一清抬了抬眼皮,“那什麼合適?”
“棉紡織業。”
“棉布?”
“是,可以這麼理解。原料來源充足,因為棉花是很好種的;生產過程簡單,將棉花製成棉布,這樣的工匠並不難找;運輸過程也簡單,既輕又不會變質;最後,需求量極大,因為價格比絲綢便宜,而人人都需穿衣。剛才在下是以絲綢舉例,現在換成棉布,若棉布每年能賣出一千萬兩,那一切不都可以成為現實?”
其實一千萬兩他都說少了,因為是隨便說的。
不過儘管如此,還是讓人心驚。
“原來陛下心中是這樣的大局。”
楊一清沉穩異常,他用那稍微有些沙啞的嗓音說:“不止如此,國庫豐盈,則兵精糧足,大明就可無往而不利,那時的繁盛,亦可遠邁漢唐。可惜這個邢觀去了日本國,否則真該讓他進京一見。”
“徵下了日本國,這個棉紡織業就可以起勢麼?況且如此行事,有如……有如……”毛紀還是有些難過心裡那一關。
好在他終歸沒有說出那最後的兩個字。
實際來說,徵日本確實和棉紡織業無關,這不過是一個藉口。但怎麼說呢,雖然無關,但仍有利可圖。然而大家都是文明人,所以有些話就不要明說了。
王炳本來就對他先前的話不滿,所以也不客氣,“毛尚書,你是陛下的工部尚書,大明官員,不是日本的官員。”
這話可是難聽。
“再說這些已是無益。”王鏊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