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僱傭貓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843章 朝堂政治,大明嫡長子,皇家僱傭貓,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大明改元正德二十年,國家東南西北都變化較大,唯一要說有哪裡不變的。
就是山東。
弘治年間的首揆劉健,因為不慎惹怒天子,被貶官至山東。當時他已年過七十,當初人人都覺得這老傢伙哪怕是到了山東,最多也就是熬個幾年。
不曾想劉健是個真正的長壽之人,至正德二十年,他已經九十三歲了,仍然在任。
換句話說,二十年間山東就沒換過巡撫。
漢宣帝時,曾經提倡過地方官做得好的,就不要輕易調動,畢竟人家好好的,你換人幹嘛。
不過這種制度並不是在任何場景下都能適用的。
首先是當官的那個人自己,時間久了,他就會想升。另外,一個人長期執政一個地方,那很容易改姓,朝廷到時想插手都難。
這是更為關鍵的緣由。
所以漢宣帝的這一做法雖然有其道理,但並沒有被大規模的採用。
反而是幾年一換的流官制佔據了主流。
但凡事都有個例外,這兩點因素在劉健的身上就可以被避免。
他不可能再回北京,也一向以清流標榜自身,不屑做一地方權臣。
二十年來,山東成了清流的自留地,也成了他們這幫理想主義者實驗治國的絕佳之所。
然而事實是,山東是各地當中變化最小,最像正德初年的地方。
倒不能說是落後,只是呈現出的模樣還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儒家治下,無非就是那幾招。
比如說,這裡仍然缺少商業,繼續維持著小農經濟,正德十一年清田令後,算是抑制了土地兼併,再加上推廣紅薯,所以餓肚子的現象是不多的。
就算是遭了什麼災,國庫有銀子能夠賑濟,劉健為官清廉,賑災糧不至於被剋扣太多。
再比如,路引制度目前也只存在於山東等幾個少數省份中。
這是經濟方面。
在文化方面,山東是位次靠前的科舉大省,劉健在山東各地籌建私塾、弘揚聖學,京師高院當中,山東籍的學生比例最低。
更多的家庭仍然是種地納糧、供子讀書科舉。
不過正如前文所講,這並不代表山東落後,實際上,江南沿海等地商業繁茂,到處都是海外洋人,而在商業影響之下,崇尚金錢的價值觀日益普及,清高的讀書人莫不為之痛心,而這其中大部分反而是比較認同山東。
這其實也是沒辦法的事。
大航海時代之後就是全球化時代,禮儀之邦已經不適用於那個時代,每一個民族、國家都得為了自己的利益去爭取,去搏鬥。
所以營造出這樣的市民文化,朱厚照並不後悔。
過分的重視禮教傳統,最後就是誕生出朝貢貿易這種,越貿易越虧的奇怪業態。
這是他的想法。
實際上,劉健的巡撫衙門裡擠著不少清流官員,更多的人則已經被他安排到了各府州縣。
現如今的山東,也說得上政通人和,農業至少可以保證處處安定平穩,老百姓也算安居樂業。
早早的將正德二十年朝廷需要的新版魚鱗圖冊重新收齊上報,便是明證之一。
事實上,這幫清談之人,一是沾了朝廷給官員漲俸祿的好處,一是沾了天下清田令的好處,人地矛盾不突出,當官的不一定非要貪財才能過活,這才有了今天這般景象。
在這個地方,你可以說他們沒有東南富庶,他們還說你沒有他們的禮儀興盛。
不過說到底,人有生老病死。
隨著魚鱗圖冊的奏本一道的,還有劉健的辭呈。
這也是朱厚照今天剛到行宮要和臣子們商議的事情。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