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色佛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六章 傳第三章 玄木五友,洪荒玄松道,李色佛,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外媧皇宮內,人族聖母女媧聖人只在冷冷的看著西方光。華夏同樣冷冷表情的,還有金鰲島碧遊宮內的一個孤單身影……

正在玉虛宮內靜坐的玉清聖人卻是面無表情,也不知其心中所想……

那天外天八景宮內,太清聖人太上老君只睜開眼睛,仰天一聲長嘆,遂立起身來,帶上那先天至寶太極圖,跨上青牛,隻身形一閃,便消失不見……

東海玄木島上,一道青色身影只緩緩從玄木山上走下……

佛教立教,被西方二聖整出了如此大的動靜,李松怎會不知?李松想起了後世佛廟遍步各地,與道教並駕齊驅。自己前世墜落懸崖之地的南嶽衡山,山下南嶽大廟便是半佛半道,平分秋色。佛教以一外來教派能做到如此規模,李松也不禁在心中感嘆接引準提兩人之大能。

其實李松對佛道兩教說不上有什麼偏愛之處,每個人都得有自己的精神寄託,信佛還是參道,全在本心自由!佛家講究“慈悲”,道家講究“長生”,皆是由己及人,講究天人合一,導人向善,表達一種悲天憫人的思想。

不過佛教思想後來為了展需要,迎合統治階級愚民之策,便過分強調因果報應,叫人逆來順受,消除信徒反抗精神,如此,社會怎能進步?再者,佛教信徒的目的便是遠離紅塵疾苦,脫六道輪迴,人人都去信佛。誰來從事生產?

李松只望著那茫茫雲海,思緒不已,卻是想道:如今東周建國,接下來便是幾百年的春秋戰國時期,正是歷史上地一次文化盛會,各方教派你方唱罷我登場,“百家爭鳴、百花齊放”,老百姓思想受到一次又一次的衝擊洗禮,才形成了“博大、包容”的民族情懷。雖有後世統治者多次己既然來了,自也要去走過一場。華夏

李松打定主義,當下也不施展法術。只一步一步的從玄木山上走下來。如今的玄木山有了東海泉眼的滋潤,倒也越的靈氣逼人了。自然是峰勢險絕,怪石參天,又有那奇草異樹。飛瀑直瀉,溪壑奔騰,雲霞縹緲,真是好一派仙境勝景。

李松信步漫遊。一路欣賞著美景,自是心情大好。突然聞得前面有嬉鬧之聲,似有人在飲酒吟詩。當下只會心一笑。沒想到自己玄木島上也有如此風雅人物。

當下李松幻化了模樣。只化作一名鶴童顏的老者,向前行來。卻是見五人正圍座在一桌子前,把盞而談。當先有四個老者,前一個霜姿丰采,第二個綠鬢婆娑,第三個虛心黛色,第四個青綠面,最後一個卻是一妙齡女子,生得花容月貌,眉目含春。李松定睛一看,自然知曉了這五人來歷。

第一人名勁節公,乃松樹化形;第二個名孤直公,乃柏樹化形;第三人名凌空子,乃檜樹化形;第四人名拂雲叟,乃竹子化形;而那女子名為杏仙,卻是一株杏樹化形。五人正是李松封島這三百年間化形,皆為地仙初期境界。化形後,出不得玄木島,也上不了玄木山,於是五人便在島上居住下來,每日裡吟詩做賦,談風寫月,倒也好不快活。

五人見得李松前來,只打招呼道:“見過道友!”

李松微微點頭,笑道:“眾位道友可是好雅興!”玄木島上李松曾有島規,島上各人不分先來後到,卻是地位平等,各自修行,沒有了利益衝突,自然玄木島上甚少有衝突生。

幾人聞得李松之言,俱是大喜道:“原來道友也是此中之人,如此甚好,我等今日當浮一大白。華夏”說罷,便端起桌上酒杯一飲而盡,說完又替李松倒了一杯,道:“此酒可非凡品,乃是杏仙採集島上晨露,和著玄木山泉釀造,尋常人可喝不著!”。

李松來到洪荒億萬年來,還是第一次見到酒,倒也有幾分好奇,心道今日怕還是第一次在洪荒吃食,當下也不猶豫,端起酒杯一飲而盡,只覺此酒入口潤暖清冽,後勁綿遠悠長,真有諸多韻味。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武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洪荒玄松道

李色佛

西遊簽到五指山

齊流海

剛成仙神,子孫求我登基

任我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