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山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三百一十一章 危局,鐵血殘明,柯山夢,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的,雖然最後都平息下去,但仍能隱約感覺到江南的局勢漸趨動盪,這裡是朝廷財力的主要支撐,萬一與流寇活動呼應而成大亂,張國維的下場不會比張鳳翼和梁廷棟更好。
在崇禎九年清軍入寇之時,兵部尚書張鳳翼親自督師,但不敢與清軍交戰,給皇帝報的都是假訊息,清軍一路無人阻擋,帶走了所有搶奪的錢糧子女,出關時還高掛“各官免送”字牌。最後被人告發,他自知不免,皆吞食大黃而死,同樣下場的還有宣大總督梁廷棟。
梁廷棟死了,皇帝馬上任命了盧象升接任宣大,但張鳳翼死了,新的兵部尚書卻久久不能確定,張國維請調兵馬的事情就此拖延下來。
“現有兵馬之中勉力籌措,惜江南太平日久兵備廢弛,簡練所得不過數千兵馬,尚要兼顧安慶、浦六相距千里之偵防,拆東牆補西牆實為不得已而為之。國事艱難,時感心力交瘁,老夫也是心灰意冷了。”
張國維語氣間意興蕭索,馮元飈原本在蘇松兵備任上,下旨徹查張溥之後,張國維知道馮元飈待張溥親善,便讓馮元飈主理這件棘手的事情,相當於馮元飈幫張國維接下了燙手山芋,調查周之夔之事後,給了一個與張溥無關的結論。
這個結論自然不能在溫體仁那裡過關,反擊很快就來了,將馮元飈調任福建提學,以便讓張國維直接承受打擊。張國維向皇帝上書,以馮元飈知兵有利備寇的理由,將他留在蘇松兵備任上。
但沒曾想溫體仁攻勢兇悍,這次以馮元飈包庇張溥為由,直接將他貶官至山東,張國維不但沒留住人,反而還害得馮元飈落入更差的境遇。
同時也可以看出,皇帝對於張溥之事的態度,是完全站在溫體仁一邊的,已兩次下旨斥責張國維,又放任溫體仁貶了馮元飈的官,應天轄區的所有官吏都已經看明白了訊號,此後恐怕沒人再敢維護張溥。
應天巡按張暄知道溫體仁的目標,現在避開了復社的事,朝廷的壓力都在張國維身上,而今年流寇肆虐,請調援兵無望,孤懸江北的安慶四面楚歌,猶如驚濤中的扁舟,一旦這扁舟翻了,溫體仁借題發揮,張國維就再難全身而退。現在的形勢對張國維很不利,他久處壓力之下,此時跟馮元飈說到此處,也掩飾不住情緒。
“軍門萬不可如此,國是維艱,非是天災乃人禍也。溫黨排除異己,正是要恐嚇朝中正直之士,若軍門心生退意,剛好如了溫黨的意。”馮元飈一臉的堅定,“皇上用孤黨制東林,自然也不會讓孤黨獨大,溫體仁能貶在下的官,貶不了所有正人的官。應天巡撫天下財賦所出,朝廷要害之地,原該大人這樣的君子任之,絕不可落入奸人之手。”
張國維嘆口氣,“自任應天巡撫,便無一時不為朝中掣肘,老夫這才具是不堪此任的。”
馮元飈拱手肅容道,“雞飛灘趙守備殉難,不過是小挫,大人未失一縣一城,史道鄰小戰數十次,亦頗有斬獲,溫體仁有何理由刁難,大人萬不可妄自菲薄失了方寸。當此非常之時,安慶、浦六應以穩為要,一面仍上奏請兵,前旨既有調劉良佐之議,若是內閣不調,萬一戰敗亦是溫體仁之責,非大人之罪。”
張國維搖搖頭苦笑道,“若是能按這般道理,事情也就不難辦了。但爾賡說得有理,戰守之計仍是以穩為要,該請兵也要請兵,即便不派兵來,老夫唯有鞠躬盡瘁而已。”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