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新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二零章 仁,即為人,刑徒,庚新,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也面臨著和平陽相同的情況。三縣加起來,可是有十幾萬條性命。劉闞當年在朐衍也殺死了很多手無寸鐵的匈奴人,但他還可以用‘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理由來安慰自己。可現在,這十幾萬人,卻都是實實在在的炎黃子孫啊!

“真個是‘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啊!”

忍不住在心底哀嘆一聲,劉闞想了想,“何公,我準備採取你的注意,呈報朝廷,建議將三地百姓全數遷徙至五原郡。或許還會死人,但總好過全部屠戮。平陽也好,嬴邑也罷,包括那臨淄,不過是少數人作亂而已。百姓無辜,既然已經拿下了首惡,何必再過多大開殺戒?”

叔孫通眼中閃現一抹異彩,“都尉,你可要想清楚,這奏章一出,後果可非同小可。”

劉闞知道,叔孫通所說的‘後果’,代表著什麼意思。始皇帝是何等剛愎的性情,殺性之重,無與倫比。其他的事情還好說,但是對於謀逆之類的事情,根本不可能容忍。

可是,總不能眼睜睜的看著十幾萬人,死在自己手中吧……

天已經黑了,屋中燭火跳動。

劉闞負手走到窗邊,背對著叔孫通,開口道:“何公,儒家常說‘仁’,那你能告訴我,什麼是‘仁’嗎?”

突如其來的問題,讓叔孫通一下子愣住了!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也是孔夫子引以為最高的道德標準。

可什麼是‘仁’?

卻不那麼好回答了……也許,就算是那個提出‘仁’概念的孔夫子重生,站在這裡也不一定能說個明白。儒家的‘仁’,也許就好像道家的‘道’一樣,說不清楚,道不明白,難以作出肯定的界限吧。

孔夫子在《論語-顏淵》說:克己復禮為仁。

又在《衛靈公》裡說: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神以成仁……

甚至連那道家的莊周也跑出來湊熱鬧,對‘仁’做出了其獨特的解釋:親而不可不廣者,仁也。

總之,什麼是‘仁’?

這是自孔夫子之後,儒家弟子一直在探索的核心問題。此刻劉闞突然提出了這麼一個問題,讓叔孫通有些不知該如何回答。低著頭沉吟半晌,最終卻只能苦笑一聲,輕輕搖了搖頭。

“都尉,通也不知,何以為‘仁’。”

劉闞背對著叔孫通,神情似有恍惚。

“我倒是有一點想法,但不知何公願聞否?”

叔孫通正色道:“聖人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學問不分長幼,達者為先。通願聞其詳。”

“仁,即人!”

“什麼?”

劉闞轉過身,“我也曾拜讀至聖文章,聖人生於憂患之時,禮樂崩壞,道德淪喪……故聖人言禮儀,說道德。一生學問流傳下來,從《詩》、《書》、《禮》、《樂》,到後來集經史大成而著《春秋》,其目的說穿了,就是教導我們這些愚昧小子,如何做‘人’。何為‘仁’,人既是‘仁’。

聖人因樂堯舜之道,以堯舜之道為基準,是非於二百四十二年之中,只為告訴我們,什麼是人。”

叔孫通聞聽,不由得呆愣住了。

劉闞在叔孫通面前坐下,再次發問:“何公,何為社稷?”

“啊,這個……”

“社稷,即為人!”

劉闞為叔孫通斟了一杯酒,“何公,若這社稷沒有了人,又怎能算得上社稷?今天下百姓人心思安,齊魯三郡雖有動盪,但卻是宵小作亂,與百姓何干?我一身前程是小,但卻不能將十幾萬生靈置若罔聞……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若因這十幾萬生靈,而令天下人心懷怨恨,更容易被宵小所利用。到時候,戰火重燃,死得可不是十幾萬,甚至幾十萬,幾百萬。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相父安心養老,和約阿斗去籤

大王你聽我說

南齊小王爺

山河北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