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海十三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94章 如此兇殘的火炮,刺明,拉丁海十三郎,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一,虎賁軍白手起家,在沒有任何相關資料的情況下,想要一下子將有關的技術全部掌握,的確不容易。但是,無論多麼的不容易,有關火炮的研究,都必須進行下去。

對於現代的戰爭來說,沒有大威力的火炮,簡直是不可思議的。炮兵號稱是戰爭之神,這絕對不是誇誇其談的。大炮的威力,將會越來越嚴重的關係到戰鬥的勝負。關鍵是不能灰心。只要不斷的努力,即使紅衣大炮無法研製出來,也可以找到別的路子。

想了想,張準緩緩的說道:“大家也辛苦了,都休息休息。要是有興趣的話,我給大家說點別的,開拓開拓思維。”

所有的工匠骨幹,立刻都包圍了過來。

他們都知道,張準要說的,肯定是和大炮的研究有關。每次張準的講述,其實都是有備而來的,主要是為了開拓大家的思維,開闊大家的視野,從而幫助大家找到更多的途徑。這年代的人,由於通訊工具落後的緣故,最缺乏的就是資訊和經驗的交流,有關技術的推廣,更是難上加難。

來自後世的張準,顯然要比這個時代的人,掌握太多的常識。二十一世紀是個知識大爆炸的時代,在網際網路的幫助下,足不出戶,就可以掌握到很多的知識。張準在學校裡擔任教練的時候,沒事就上網,到處翻翻,到處看看。他既然是部隊出身,對軍事方面的知識,自然是瀏覽得最多的。因此,他在軍事科技知識方面的掌握,也是最全面的。

在這些軍事科技知識裡面,就包括大量的和火炮有關的記憶。古往今來的火炮發展,張準基本上都耳熟能詳。就算不完全明白其中的道理,說出來的很多見識,也可以讓別人感覺到非常的新鮮,非常的有趣,從而深深的記憶在自己的腦海裡。

這一點,對於在場的工匠們來說,是非常關鍵的。因為,張準的話,就等於是在他們的面前,舉起了一盞引路的明燈,他們只需要順著燈光摸索過來,就能順利的找到出口。如果沒有這盞明燈,他們甚至連方向在哪裡,都根本搞不清楚。

事實上,張準要說的,的確是自己關於火炮的一些所見所聞。在感覺紅衣大炮的研究受到阻滯以後,張準有必要,幫助在場的工匠,找到更多的出路,引導他們跳到別的軌道上。條條大路通羅馬,沒有必要鑽死衚衕的。

其實,火炮的發展,不應該是隻有紅衣大炮一條路的。紅衣大炮,只是大炮的一種,因為它恰好傳到了中國,所以才會被中國人熟悉。實際上,在紅衣大炮和佛郎機火炮之外,還有更多的大炮型別。只是,這些大炮並沒有傳到中國,沒有被當下的中國人知道而已。

中國的火藥和火器西傳以後,火炮在歐洲開始迅猛發展。十四世紀上半葉,歐洲開始製造出發射石彈的火炮。十六世紀前期,義大利人n.塔爾塔利亞,發現炮彈在真空中以45度射角發射時,射程可以達到最大的規律,為炮兵學的理論研究奠定了基礎。

到十六世紀中葉,歐洲出現了口徑較小的青銅長管炮和熟鐵鍛成的長管炮,代替了以前的臼炮(一種大口徑短管炮,類似後世的迫擊炮)。還採用了前車,便於快速行動和透過起伏地。到十六世紀末,出現了將子彈或金屬碎片裝在鐵筒內製成的霰彈,用於殺傷人馬。所謂的霰彈,在海戰的時候,就被稱為葡萄彈。

公元1600年前後,歐洲一些國家開始用藥包式發射藥,提高了發射速度和射擊精度。到十七世紀,伽利略的彈道拋物線理論和牛頓對空氣阻力的研究,推動了火炮的發展。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在位期間(公元1611~1632),採取減輕火炮重量和使火炮標準化的辦法,提高了火炮的機動性。

公元1697年,歐洲用裝滿火藥的管子代替點火孔內的散裝火藥,簡化了瞄準和裝填過程。到十七世紀末,歐洲大多數國家使用了榴彈炮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亞歷山大四世

季敏傑

殷商玄鳥傳

摟住油菜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