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海十三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54章 虎賁軍要做帶刺的玫瑰,刺明,拉丁海十三郎,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圍的地形不錯,要是我們在那裡和韃子作戰,應該有不少的有利條件。”

果然,張海濱很快說道。

“哦?是嗎?”

張準頓時來了興趣。

“不過,當地人比較排外。外地人很難有機會進入他們的城堡。我們出現在這裡,主動的將韃子吸引過來,他們可能不願意。”

張海濱口風一轉,又有些擔心的說道,頓時讓張準的興趣落空。

“你說說情況。”

沉吟片刻,張準若有所思的說道。

“董家堡的人,很少和外人來往,他們都在埋頭練武。他們自己修建了堡壘,抗擊外來的壓力。他們有自己的法律,就是所謂的家法,也就是族規。族長在這裡是最大的,族長的話就是法律。北直隸的官府,也不敢拿他們怎麼樣。”

張海濱委婉的說道。

“練武……堡壘……自保……族長……族規……”

張準皺著眉頭,輕輕的自言自語。

這個董家堡,怎麼看起來像是化外之民似的?

在張準的印象裡,滄州的尚武之風應該是很濃的。自古燕國至明清,多代王朝建都於幽燕,滄州乃畿輔重地,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據史籍載,自桓公二十二年(公元664年)桓公援燕山戎以來,各朝各代均有多次戰爭發生於滄州一帶。燕趙多壯士,河北多豪傑,這兩句話絕對不是隨便說說的,是有大量的歷史根據的。

頻繁的戰事,當然導致民遭塗炭,民生維艱,故須掌握攻防格鬥之技方能自救圖存。簡單的說來,就是練武。只要自己的功夫高,就不怕別人的侵犯,就能自保。因此,滄州古有“遠惡郡州”之稱,明時又有“小梁山”的外號。在嘉靖時期爆發的馬政之亂,就有滄州人的影子。

來自後世的張準,對於這一點,最清楚不過了。他在海軍陸戰隊的不少隊友,都是來自滄州。古之滄州,沿渤海方圓百餘里,均系蘆蕩荒灘,人煙稀少,既是犯軍發配之地,又是叛將蔽身良所。明清時,一些受朝廷緝拿之叛將,紛紛藉助滄州民眾強悍喜武之俗以蔽其身。還有很多人隱姓埋名,化裝僧道遊俠,傳藝維生。

滄州練武之風極盛,和當地的民生是分不開的。滄州地處“九河下梢”,土地瘠薄,旱、澇、蟲災不時降監。正常年景,許多人家糠菜半年糧。重災之年,流浪乞討,賣兒鬻女者不鮮。民謠雲:“拋棄黃口兒,一乳恩情盡;但恨生不辰,莫怨父母忍。”許多壯丁,以販鹽維生,而官府緝拿甚嚴。民求生不得,必然反抗,反抗則必習武事。

《滄州志》載:“滄邑俗勁武尚氣力,輕生死,自古以氣節著聞。承平之世,家給人足,趾高氣揚,泱泱乎表海之雄風。一旦有事,披肝膽,出死力,以扞衛鄉間,雖捐棄頂踵而不恤。”這充分說明了滄州人民自古就尚義任俠。

從軍事的角度來說,滄州人都是不錯的兵源。無論在什麼時候,有武藝在身的年輕人,總是受到軍隊青睞的。明朝末年,儘管熱兵器正在逐漸的取代冷兵器,火藥的威力越來越強,但是,在絕大多數時候,軍隊需要的,依然是具有良好身體素質計程車兵。虎賁軍同樣如此。日後的海軍陸戰隊同樣如此。

“海濱,你估計,如果有戰事發生的話,董家堡能拉出來多少年輕人?”

張準興致勃勃的問道。

“董家堡的人丁不少,拉出來七八百人是肯定沒有問題的。加上附近的柳家堡、曹家堡,至少能拉出來一千五百人。這都是有武學基礎的,如果加上一般的青壯年,可能超過兩千人。”

張海濱肯定的說道。

“既然如此,我們去拜會一下這個董家堡!”

張準很快就做出了判斷。

要將虎賁軍的勢力,擴充套件到北直隸一帶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千年軍國

行者雷昂

庶女天下之妃同凡響

雲淺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