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海十三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30章 龍江造船廠,刺明,拉丁海十三郎,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330章 龍江造船廠

明太祖朱元璋在應天(今南京)建立明朝政權、統一全國後,就注意採取和平友好的外交政策,發展與海外各國的友好往來和經濟文化交流。他曾說:“吾恐後世子孫倚中國富強,貪一時戰功,無故興兵,致傷人命,切記不可。”為了發展對外交往,朱元璋及其兒子朱棣高度重視發展造船業和海運,其中以京師南京的龍江造船廠最為突出。

據《明史》記載,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就“命湯和造海船”。造海船的船廠,當時最著名的就是南京的龍江船廠,又稱都船廠。據清同治《上江兩縣誌》記載:“都船廠在儀鳳門,即寶船廠”。該廠建於洪武元年,隸屬工部都水司,位於下關及三汊河地區,佔地總面積3942畝,是明初全國最大的造船廠。據《龍江船廠志.建置志》載“洪武初,即都城西北隅空地開廠造船。其地東抵城壕,西抵秦淮街(之)軍民塘地,西北抵儀鳳門第一廂民住官廓基地(寬138丈),南抵留守右衛軍營基地,北抵南京兵部首宿地及彭城伯張熊田(深354丈)。”在今定淮門至興中門一線以西、惠民河(原秦淮河)以東的部分地區。

永樂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將遣使西洋諸國”。為滿足“下西洋”所需的大量船隻,龍江船廠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擴建範圍向南越過秦淮河,延伸至三汊河地區。這裡,東縈秦淮,西臨夾江,河渠港塘交錯,是製造大型海舶的絕佳處。據《景定建康志》記載,五代南唐時就在這裡開廠造船,是當時最負盛名的造船處。此處也正是《鄭和航海圖》上所標的“寶船廠”的位置。由於“鄭和下西洋”,“寶船”名噪一時,因而寶船廠也成了這一地區的地名,“寶船廠”、“下寶船”(下保)、“中寶船”(中保)、“上寶船”(上保)、“寶船灘”等等一直沿稱下來。今天,南京城西中保村等地名就由此而來。

當時,擴建後的龍江船廠以中保村的天妃宮為中軸,向北依次為“頭作塘”、“二作塘”、“三作塘”,向南則依次為“四作塘”、“五作塘”、“六作塘”。原“三作塘”以北還有“七作塘”。每個作塘長300—450米,寬35—60米不等,塘與塘之間隔30—50米。這些排列有序的作塘遺蹟,反映出當時龍江船廠規模的巨大。

除有作塘外,擴建後的龍江船廠還有七個作坊:細木作坊、艌作坊、鐵作坊、蓬作坊、油漆作坊、索作坊、纜作坊。這些作坊是造船工業的配套工程,每個作坊的規模也相當可觀,僅其中專門製造船篷的作坊篷廠,就有廠房60間。世代以造船為業並在龍江船廠工作的工匠約400戶,外加雜役、臨時僱用的小工和定期參加生產勞動的軍夫,常年在廠勞動的人數在千人以上。

龍江船廠製造的海船,在發展對外關係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在“鄭和下西洋”期間,龍江船廠承造了大量巨型海船。據《明太宗實錄》卷27、71、75記載,永樂二年(1404年),朱棣“命京衛造海船50艘”;永樂五年九月,命都指揮王浩改造海運船249艘,備使西洋諸國;永樂六年正月,再命工部造寶船48艘。自永樂二年至六年的四年中,共命工部及京衛造海船98艘,改造海運船249艘。龍江船廠在“鄭和下西洋”中是立了大功的。

除此以外,龍江船廠還製造了很多其他船舶。如正統七年(1442年),參與制造了350艘遮洋船,這些遮洋船都在一千斛(料)以上,都是巨大的海船。後來還相繼製造了四百斛以下的戰船、黃船、巡船、湖船、漁船等。不過,自“下西洋”結束後,船廠的規模日漸縮小,至嘉靖十五年後,則主要製造四百斛以下的戰船、黃船、巡船、湖船、漁船等等五大類29種規格型號的內河船舶了。

只可惜,如此雄偉的造船廠,卻突然隕落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千年軍國

行者雷昂

庶女天下之妃同凡響

雲淺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