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0章 試驗田,三國:漢中祖,周府,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昏暗的宮殿內,燭光照亮輿圖。碩大的遼東輿圖上,畫著一條蜿蜒曲折的線條,代表著山川地勢,又有密密麻麻的地名錯落其間。
劉禪負手背腰,看著輿圖,問道:“遼東可有戰報發來?”
“啟稟陛下,遼東大都督發來軍報。其將兵分二路進軍,右將軍北上幽州,其率萬人步騎走遼澤抵達玄菟郡,將逆遼水北上,深入高句麗腹地,目標舊都紇升骨城(遼寧桓仁縣)。姜驃騎率大軍跨海東抵遼東郡,匯合平州都督後,將逆馬訾水(今鴨綠江)而上,直取丸都(吉林集安市)。”
傅玄翻閱東部來的戰報,繼續說道:“樂浪太守劉茂不聽杜帶方建言,征討東濊叛軍,誤入東濊山間,中東濊埋伏。杜帶方率軍賓士救援,其間樂浪劉茂太守劉茂戰死沙場,杜帶方指揮二郡士卒大敗東濊叛軍。”
朝鮮半島上有辰韓、東濊、馬韓、弁辰等二十四國,大國四五千家,小國六七百家,總四五萬戶。
其中辰韓乃是秦朝時逃亡過來的中原人,有城柵屋室,土地肥美,宜五穀,知蠶桑,作縑布,乘駕牛車。弁辰亦是中原人,其臣服於辰韓。在歷史上弁辰與辰韓聯合組建成新羅國,與百濟、高句麗在半島上演三國演義。
馬韓乃是當地的原住民,由於其文化程度低,又是鬆散的部落聯盟,組織程度上不如辰韓強,加上夫餘人南下。其逐漸與夫餘人融合在一起,歷史上他便是百濟國的前身,而當下伯濟國只是馬韓聯盟下的部落政權,而非國家政權。
總體來說,用高情商的說法,朝鮮半島及遼東上乃是群雄割據,大勢力不過高句麗、夫餘、大漢,因而這些小國隨著遼東和半島勢力變化也隨著改變外交政策。如中原強盛依附中原,高句麗強盛依附高句麗。
夫餘則是被高句麗壓著捶,老期待中原王朝能出手幫忙。上次司馬懿滅公孫淵,夫餘就出兵出糧幫助曹魏。
而高句麗之所以會南下進犯帶方、樂浪,與大漢在半島上的勢力壯大有關。在曹魏時期,其將注意力放在中原,縱容高句麗做大,高句麗也趁機降服了一眾小國。
隨著閻宇、杜預等大漢官吏進入遼東任官,大漢開始著力在半島上的經營,與那些臣服於高句麗的小國來往。高句麗感到威脅,這才南下入侵。而在久攻不克,又有閻宇支援的情況下,高句麗撤軍回國。
隨著高句麗撤軍,杜預、劉茂為了大軍進討順利,決定率先出兵解決那些臣服於高句麗旗下的小國,東濊便是其殺雞儆猴的代表。
劉禪根據戰報的內容,用手指在輿圖上移動,當聽到劉茂戰後,微微皺眉。劉茂從大漢收復隴右後入伍,也是身經百戰之人,當初委任他擔任樂浪太守,就有看重他的軍事經驗之意,可沒想到死在戰場上。反而是經驗不足的杜預紐轉局勢。
沉吟少許,劉禪說道:“大戰在即,命杜預暫執掌兩郡人馬,撫卹劉茂家人。”
“每日上報遼東軍情,不得有失!”
“諾!”
說完,劉禪又把目光放在朝鮮半島上。征討高句麗只是劉禪計劃中的一半,劉禪最終的目的乃是將朝鮮半島郡縣化。
如今的朝鮮半島上仍處於半聯盟半國家的體制當中,若按歷史的推進。隨著西晉滅亡,中原陷入長達三百年的戰亂當中。
遼東上的高句麗崛起,在吸收中原王朝的知識,革新變法,中央集權。高句麗隨即壯大,東進半島,並統一了半島大部。同時半島上的百濟、新羅也崛起,建立了屬於他們自己的國家,與高句麗展開三國對峙。
如今半島上的部落聯盟,以農耕定居生活,長期受中原文明影響,擁有了一定文明。但卻沒有誕生統一的國家,缺乏組織性,屬於在封建國家化的萌芽期。
在這種時期不僅有利於聯盟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