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4章 轉業,三國:漢中祖,周府,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之語乃是固本之策。我大漢精銳將士多在西陲,省並軍伍,當不可裁撤關中、西北將士,多舍中原之卒,此乃保全戰力之根本。”
“陛下,臣艾以為可在中原部分州郡保留部分將士,以來平定中原敵寇,或是在中原郡縣,舉發少數郡縣兵,以防不測。”鄧艾說道。
劉禪思考半晌,決定把自己的想法加上,說道:“中原亦有勐士,大漢不取頗是可惜,可用鄧卿之策。然泰初、伯約之語,乃是我大漢立國之根本,不可忘記,可為並舉。”
“請陛下示意!”
“中原上縣取五十名勇士為吏卒,下縣取三十名勇士為吏卒,讓省並所出將校入地方為吏,以為都試地方,郡縣皆是如此。郡中考核,察將士武略如何,達者駐守中央、邊郡。既可有將校去處,亦能行弱中原之策,又可使中原百姓富庶,一舉三得。”劉禪說道。
按照劉禪的計劃,中原地方上的郡最多不過一千人,一州不會超過萬人。中原基本是不會對大漢構成危險,而大漢也能從中挑出勇士,填充到大漢的軍隊裡。
而被大漢裁撤的軍官也能入地方郡上擔任官職,畢竟他們來自西部,初入地方,可以替中央震懾地方。
頓了頓,劉禪看向霍弋、鄧艾、姜維,問道:“今若按省並軍隊所議,其所出將校軍官多否?”
“大漢征伐二十餘年,將校軍官甚多。今按陛下所言充入地方可安置部分軍官,但所剩仍多。”霍弋說道。
大漢打了二十幾年的仗,積累下一大批的將校軍官,如果正常的省並軍隊,他們這些人將會回到地方上務農,運氣好點會出任郡兵系統內的軍吏。
劉禪手撫膝蓋,說道:“這樣吧!中原初寧,諸多郡縣陽奉陰違,郡守難以理政。今中樞加遣御史,巡查地方,考課官吏,若有不足者,可從將校軍官中選拔,為我大漢掌握地方。”
劉禪不準備讓軍功集團掌握大漢中樞的權利,但卻準備讓基層軍官進入中原郡縣內擔任官吏,幫助大漢派遣的郡守展開工作。
劉秀開國選擇進文吏,退功臣。劉禪則是準備在基層上搞進功臣,任文吏。畢竟劉禪手上擁有大批的軍官,不進行利用就可惜了。
這也是為什麼劉禪要先省並軍隊,因為只有先省並軍隊,才有放出軍官去到地方上。而且也只有省並了軍隊,中央財政才會緩解。大漢也才能騰出手腳,去解決諸多事務。
關興遲疑半晌,說道:“陛下,讓將校軍官出任地方官職,恐其軍伍習性,不利於治理地方。且他們能否勝任政務,亦未可知。”
劉禪笑了笑,說道:“不急!讓省並出來的將校軍官入學府之中,學習地方政務幾月。地方政務多是相同之事,並不複雜。有郡守、縣長在上指揮,他們便如在軍伍之中,聽命調遣即可。”
其實也沒劉禪說的那麼簡單,如果真簡單,也不用為軍官進行培訓了。只能說當下大漢若想快速掌握地方,讓軍官進入基層,便是最快捷的做法,也是大漢短時間內唯一能騰出那麼多位置的地方。
其弊端也不是沒有,如曹魏官吏被踢出去,地方治政粗暴。但相比於弊端,短期而言,它給大漢帶來的利益更大。
“諾!”
相較於尚書檯官吏,姜維、鄧艾頗是愉悅的應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