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三百七十五章 分界,三國:漢中祖,周府,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夜幕下,槐裡城內將士往來,馬蹄聲不絕,嚇得城內百姓躲在屋內瑟瑟發抖。城外長龍蜿蜒,道路上皆是東撤的魏軍士卒身影,曹叡的御駕也在撤退的隊伍當中。
自從司馬懿領下撤軍及處理關中後續事宜的擔子後,便立即下令大軍東進,各部將領按規定出發,儘可能與漢軍拉開距離,為遷移河西的百姓爭取時間。
而此時的司馬懿還未走,召集諸將及屬大將軍文吏安排大軍事宜。
在司馬懿的指示下,侍從攤開關中輿圖。司馬懿站在輿圖前側,眾人簇擁著他。
在搖曳的燈火下,雖近六旬的司馬懿,但身子依然挺拔,中氣十足。
司馬懿按著長劍,沉聲說道:“關中古來有四塞之名,其分別為武關、潼關、散關、蕭關四座關隘,又有大河為險阻,足可擋十萬兵。今諸葛亮雖入關中,數敗我軍,但其仍只不過掌握長安以西之地,武關、潼關、蒲坂、龍門等重要之地仍在我軍手上。”
“今我大軍一時失利,難以與蜀人爭鋒,需暫逼其鋒芒,撤入關東,以為緩圖。不過以上險要之地不可讓與蜀人,我等需以河東、潼關、武關三地遏其咽喉。將其鎖死於關中之內,不可令其東出。待我大魏恢復生機,再行西爭關中。”司馬懿說道。
司馬懿沒有想效彷秦魏爭奪河西之地一樣,以洛水與蜀人為界線,在渭洛之地上廝殺,而是從渭洛之地上撤出來,利用更具有險阻的黃河作為兩國的分界線,與大漢隔河作戰。
戰國時期的河西之地,非涼州的河西走廊,而是黃河以西,洛水以東的關中平原地帶,亦稱渭洛平原。昔日魏有西擴之念,在吳起的帶領下,打敗秦國,佔領此地。而秦國自商鞅變法之後,國力大增,又重新佔領河西之地。
河西之地雖有洛水作為險阻,但由於此地有較大的戰略空間,洛水很容易被突破。當初魏國之所以能佔據此地,很大一部分是自身國力強盛,另外一部分則是秦國自身弱小。
一旦兩國國力接近,那麼魏國很容易在此地上陷入被動之中。這也是為什麼,兩國最後又回到了以黃河作為分界線。
是故,作為優秀的軍事家的司馬懿自然不會選擇河西之地與蜀人作為分界線,而是選擇遷走此地的數萬百姓,進入河東之地,依仗大河艱險與蜀人作戰,將大漢鎖死在河東之地上,難以東出。
如果司馬懿留在河西之地,一邊陷入與大漢的長期作戰當中,一邊還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去修繕已經荒廢的城池。以現在的局勢來看,司馬懿不僅沒時間,也沒人力去做這件事。
說著,司馬懿指著關中輿圖上函古道,沉聲說道:“渭南自長安往東,經驪山、華山而至潼關,可由蔣領軍撤出長安,入駐潼關,以據崤函古道,守弘農郡之地,遷鄭縣、華陰百姓入潼關以東。”
“就是不知誰願意南入武關道,遷商縣之民入荊州,與荊州刺史胡質應和,守武關以制西人南下荊州。”司馬懿看向眾人,說道。
樂綝應聲出列,說道:“大都督若不以在下才疏學淺,某願率兵入武關道,遷商縣之民入荊州,鎮守武關。”
“可!”
接著,司馬懿根據輿圖又指向河東郡,說道:“至於我軍從渭洛之地(河西),東入河東郡,守蒲坂、龍門等數渡口,令西人難以北上幷州。如此,我軍亦要遷河西之地百姓入幷州,以充實人口。”
“故由夏侯霸、李輔、鄧賢三人,分守蒲坂、皮氏、汾陰三城,遏西人入河東之勢。諸位以為如何?可有完善之處?”司馬懿看著眾人問道。
人群中郭淮沉吟少許,拱手說道:“啟稟大將軍,不知將軍可知孟門關、柴桑渡此二地否?”
作為幷州太原人士的郭淮,對於三晉之地自然熟悉異常,一語點到司馬懿防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