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百七十五章 《涼隴民政》後續,三國:漢中祖,周府,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的納司徒董昭之言,發出嚴厲的詔令,斥責、罷免了諸葛誕、鄧颺等人。
“不敢,二州刺史皆乃治國之才,允往涼隴不過為二君助力而已。”董允謙虛說道。
“休昭過謙,休昭所獻《涼隴民政》,其中所言甚好。因地制宜,陰平、武都二郡,宜種水稻,其餘諸郡可闢水利,廣開水田;貧瘠之地,種以冬麥,或種粟、豆。於諸郡縣廣推水磨(磑)。”
董允在接觸冬麥種植後,隨即發現了石磨這一個重要的搭檔。查詢古籍《桓子新論》及訪當地老農後,並讓工匠製作水碾磨(磑),藉助水力可磨麥。
董允發現其便利後,將此法寫入書中,作為《涼隴民政》農事部分的重中之重,建議各地推廣。同時讓官府新建水碾磨,百姓碾磨小麥時,收取一定的費用,充實府庫。
要知道中國春秋時百姓以粟、黍為主,戰國時小麥的重要性上升,粟、黍開始衰弱,秦漢時小麥便成為北方時期的主要農作物。其中原因在於便是石磨的推廣與出現,使得由粗糧成為細糧。
先前沒有石磨之時,小麥去殼這個行為稱為舂米,利用木棍與容器的相互作用,將小麥的殼給去掉,十分辛苦,因此秦漢婦女五刑中就有刑舂這一刑罰。出現了石磨之後,透過兩個石面可以將小麥去殼,比先前舂米更為省力,甚至還可以磨成麵粉煮成麵餅。
如果水碾磨取代的話,用《桓子新論》言,‘役水而舂,其有利百倍’。因此可以節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從而對涼隴地區的發展有很大的幫助。
至於利用水碾磨收稅,則是劉禪的建議。並非劉禪想要苛捐雜稅,而是水碾磨這種大型的工程,除了豪族大姓外,一般家庭是無法搭建起來的,即便搭建起來也難以維護。
如果大漢官府不出面建設水碾磨這種公共設施,一旦被地方上的豪族大姓所掌握,將有利於他們強取豪奪,積累財富。就如同後世電力、水利設施一樣,如果非國用,一旦到了私人手上,將不是利民工具而是害民工具。
大漢可以利用透過水碾磨收稅,進行維護水碾磨等水利設施,不至於水碾磨荒廢。
因此,在劉禪的批閱下,在諸葛亮內府的支援下,於涼隴各地新設水碾吏一職,用以治理水碾磨這種水利公共設施。
聽聞於此,董允輕揚嘴角,拱手說道:“此乃臣本職也,臣受陛下所命,編《涼隴民政》,以供朝廷、各地官吏使用。又得陛下之策,臣不敢貪功,陛下乃首功也!”
劉禪哈哈大笑,也不反駁,畢竟難得董允誇耀。
當初撰寫《益州民政》,劉禪藉著推廣新農具命人撰寫,後面推廣於各郡縣,飽受官吏追捧。畢竟農業社會,最大的問題就是資訊交流隔閡。
比如官吏一旦到了新的地方,需要繼續適應本地的生活及工作內容。但擁有了《益州民政》可以幫助他迅速地融入當地。這是以前所沒有的。對於中央官員來說,《益州民政》無疑是非常好了解地方的內容。
到了隴右、涼州後,許多蜀地的官吏無不懷念當初的《益州民政》,最終在馬良、呂乂二人上疏下,劉禪命董允牽頭撰寫《涼隴民政》。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