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百八十九章 龍躍虎臥(七),三國:漢中祖,周府,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戰事如何?”
孟琰看了眼沉默的眾人,咬了咬牙,直言不諱地說道:“啟稟上丞相,某感覺戰事打得不痛快。司馬懿不是躲就是避戰,即便打也是跨河,感覺施展不開。而且前將軍所部還撤師回漢中。”
諸葛亮輕笑一聲,說道:“子討所言不假,但卻不知其背後司馬懿之意。”
“司馬懿計窮也!”
諸葛亮擲地有聲地說道:“司馬懿為何避戰?無非兵力不敵我軍,今日本以為能抵擋我軍渡河進攻,卻不料差點被我軍佔據渭水,不得已燒船以破竹橋。今又在渭水北岸修繕塹壘,畏戰之心,盡顯無疑。其不願戰,我等難以逼其與我等作戰。”
說話間,諸葛亮搖著羽扇,笑著說道:“話說如此。君等不見陳倉至五丈原一帶已經盡入我大軍囊中。只要待我軍奪取陳倉,屆時與車騎將軍三萬人匯合,得隴右之兵,關中之西盡入我軍之手。何來子討所言不痛快?因此我軍於此處,目的便是牽制司馬懿,使得司馬懿不敢向西顧。”
孟琰面露羞愧,拱手致歉說道:“琰短見,請上丞相責罰。”
諸葛亮沒有多說,只是澹澹地訓戒說道:“夫兵者,謀略為先,不得已則鬥,豈可為戰而戰。夫將者,人之司命,國之利器,先定其計,然後乃行。至於子均撤軍,乃是某所命,其有重任在身!”
眾人神情微微放鬆,認為諸葛亮所言頗以為然。
諸葛亮安撫完人心,揮動羽扇示意眾人退下。
待眾人離帳後,諸葛亮看向潘浚,感慨說道:“將之器,其用有大小不同。若乃察其奸,伺其禍,為眾所服,此十夫之將。夙興夜寐,言詞密察,此百夫之將。直而有慮,勇而能鬥,此千夫之將。外貌桓桓,中情烈烈,知人勤勞,悉人飢寒,此萬夫之將。”
“進賢進能,日慎一日,誠信寬大,善於理亂,此十萬人之將。仁愛洽於下,信義服鄰國,上知天文,中察人事,下識地理,四海之內,視如家室,此天下之將。子均謹慎至此,善於理亂,是乃十萬人之將!”諸葛亮讚賞說道。
諸葛亮對王平這次撤軍讚不絕口,絲毫沒有因為王平擅自退兵而惱怒,因為他在那種情況下也會退兵。進無可進,魏軍將士還不斷增多的情況下,在繼續死撐無異於視將士性命而不顧。
更讓諸葛亮看重的是其它兩點,其一、則是王平已經看到了一旦他留在那,對大軍日後形勢發展不利。這也是為什麼諸葛亮給王平寫信說,視情況決定,是西合大軍,還是撤軍漢中。因此王平能當機立斷撤回甚是不錯,到達可以委任一軍的地步。
其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王平在那種不容易撤退的情形下,能快速應變,用金蟬脫殼之策,使大軍安然撤軍,不損一兵一卒,糧草未失,進退有度,非一般將帥能為!
潘浚也是撫須點頭,贊同諸葛亮評價王平的一番言語。
諸葛亮沉吟少許,說道:“關中如今局勢,司馬懿退居渭北,逆魏援軍陸續支援,車騎將軍圍困陳倉,戰事難有進展,子均率軍重歸大軍亦難助我等克關中。”
諸葛亮詢問潘浚意見,說道。
“今吳主即將舉兵攻伐荊州,逆魏荊州之卒南調,東二郡空虛,實乃可乘之機。子均又還漢中,不如令其率麾下萬人將士,領安康督句扶東出,與鄧伯苗、陳叔至進討上庸、房陵二郡,以為應和。待關中新變,再令子均入關中以為後手。”
目前局勢正如諸葛亮所言,關中局勢還是比較焦灼,司馬懿一直避戰,王平在這難以發揮出他的作用,不如去攻佔空虛的東二郡。等到黃權陳倉方面,或者諸葛亮方面戰事有新的突破,將其調回關中也是可行。
孫權這次討伐荊北,勢必會讓曹魏把東二郡士卒抽調到前線作戰,東二郡空虛。如果東二郡守將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