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四十九章 御史臺,三國:漢中祖,周府,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是夜,成都。
殿內,劉禪在通亮的燈火下夜戰,藉著江原官谷桉,思考大漢存在的體制性問題。
畢竟之前委任董允出任御史大夫,持節,巡視地方郡縣,提拔費詩擔任蜀郡太守,整治蜀郡吏治問題,不過解決了標的問題,而未解決根本的問題。
解決根本的問題或是預防這種事件的再次發生反而是最重要的,但如何預防又是一個頗是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當然亦不能離開本國政治體系去思考。
首先,按照大漢的政治體制而言,其立國之初便是畸形,政事大都操之於諸葛亮之手。大漢也因此設立了極其特殊的機構內府,以便於戰爭動員,大漢把朝廷官吏兼任內府官職,聽命於諸葛亮,形成內府制度。
如秦州刺史馬良,兼內府長史,諸葛亮在宮府上形成對他的領導權。首次北伐時,魏延還擔任內府司馬,也是聽命於諸葛亮的命令。
相應的有了行政官吏,自然需有監督官吏,對其監督。
東漢以來,中央上的檢察體系就是御史大夫(御史中丞)和司隸校尉兩大班底組成。
司隸校尉者,劉禪登基之初由諸葛亮受領。其任務在於監察京師及其周圍7個郡的文武百官。除了監察,司隸校尉還握有選舉、奉詔捕殺罪犯等權力。
司隸校尉屬官則有12個司隸從事,司隸從事權力極大,從中央到地方,政治、經濟、軍事和選舉等方面的事,他們都能插手。
而東漢地方上的檢察體系,則是由刺史擔任,由刺史檢察郡守,互相制衡和牽制。當然御史臺的御史大夫可以向地方派遣監御史督查地方情況。
東漢在地方上的監察體系,隨著吏治的敗壞,州刺史改州牧及東漢王朝的覆滅,基本是毀於一旦。
而在亂世中建立其的蜀漢,由於老劉根基淺,根本來不及搭建其適合大漢的監察體系。老劉在世其間,由軍師將軍諸葛亮負責監察,也負責政務。
這也是為什麼,在劉禪登基之後,諸葛亮既掌握尚書檯的政事,又是司隸校尉,擁有督查地方官吏的權利。是因為諸葛亮在老劉時期便擁有這樣的權利,只不過再強化了下。
當然了益州牧本身也有檢察職責,司隸校尉+益州牧的組合,無異於是加強了諸葛亮對益州地方官吏的處置權利。
在這樣的強權之下,益州在諸葛亮治下,一時間出現了國富刑清之相。
至於御史臺的監察責任,無異於是被澹化了。其為何被澹化之緣由也很簡單,在東漢時期,御史臺獨立於丞相之外,其監察長官御史大夫,擁有獨立監察權。因此如果御史臺的出現,無異於是鉗制諸葛亮的發揮。
所以劉禪在位時,雖有設御史臺等相關職位,但多是虛設,並未擁有實際權力。如南中反叛士人孟獲,隨諸葛亮入朝,擔任御史中丞(御史大夫),便是吉祥物。
大漢處有實權的御史中丞,還要追朔到推廣田政時期,讓潘浚擔任此職,但其主要職責就是督查地方上的田政制度。對於搭建起地方至中央的御史臺的監察系統,也是沒有的。
從現在來看,當初看似較好的政治制度,隨著戰事的繁多及諸葛亮漸老出現了較大的弊端。
早些年,由於戰事接近巴蜀,文書往來頗是方便,諸葛亮精力也較為旺盛,可以分心處理軍國大事。
但隨著蜀漢版圖越來越大,作為最高檢察長官的諸葛亮長期不在中樞,而是在軍旅之外,為國征戰。他的繼任者蔣琬也只不過是尚書令,其檢察職責甚弱,加上蜀漢的御史臺恍如虛設。
巴蜀內部出現了吏治崩壞,並非偶然現象,而是日積月累之下,產生的一種現象。而這一種現象,也可以間接說明了,這種內府治理體系出現了問題,需要大漢去改進這種治理體系。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