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七章 夷陵之戰1,三國:漢中祖,周府,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劉禪如此扶持王平還有一個更深層的原因,第一次北伐時取代馬謖鎮守街亭,前世每次看到馬謖不聽王平之言而失街亭,感嘆蜀漢最有希望的北伐因此毀在用人失誤上,諸葛亮之後畢生再也無法實現其戰略意圖:奪取隴右,全據雍涼二州,高屋建瓴之勢威逼關中。
劉禪深呼吸幾下,將腦中雜念排出,現在目前最重要的就是夷陵之戰,扭轉戰局恐怕難,但是儘可能減少損失是必須的,夷陵之戰導致蜀漢二代精英,損失殆盡,必須為之後北伐留下遺產。
劉禪跪坐案前,分析夷陵大戰前後戰略局勢,其實越瞭解蜀漢,越發現在劉備的角度其實是不得不打。
其一,為親如兄弟的關羽報仇,關羽、張飛、劉備三人關係親如兄弟,從劉備28歲起兵相聚,已經有近三十年的友情關係,名為君臣,實為兄弟。畢竟加上劉備怒打督郵的性格,不出兵反而奇怪。
其二,對於荊州系官員的一個交代,赤壁之戰後,荊州官員大概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支援曹操,另一部分投靠劉備,如今他們老家被奪,劉備必須所有表示。
其三,荊州是劉備與諸葛亮隆中對中的重要一環,不管隆中對中的舉兩地之兵北伐想法如何,荊州四戰之地,東出孫吳,北攻曹魏,都必須得到荊州才可行。畢竟從益州北伐曹魏始終是困難的,秦嶺難過,從古至今也才一個韓信,還因漢水未改道才成功。從諸葛北伐之後,政權入蜀,如同甕中之鱉,存在時間就看什麼時候有中原政權一統。因此荊州的作戰的重要度在某種方面上重於益州。
其四,作為最高領導人的劉備,為了向天下人彰顯劉氏為天下主的政治問題,劉備必須有所表示。
劉禪繼續思索夷陵之戰後整個三國連鎖反應。
首先,曹丕雖然得到一統天下的機會,但是曹丕個人能力志大才疏,若聽劉曄趁機攻吳之言那有後面三國鼎立之勢。
《劉曄傳引傅子》:權無故求降,必內有急。權前襲殺關羽,取荊州四郡,備怒,必大興師伐之。外有強寇,眾心不安,又恐中國承其釁而伐之,故委地求降,一以卻中國之兵,二則假中國之援,以強其眾而疑敵人。權善用兵,見策知變,其計必出於此。今天下三分,中國十有其八。吳、蜀各保一州,阻山依水,有急相救,此小國之利也。今還自相攻,天亡之也。宜大興師,徑渡江襲其內。蜀攻其外,我襲其內,吳之亡不出旬月矣。吳亡則蜀孤。若割吳半,蜀固不能久存,況蜀得其外,我得其內乎!
曹丕不聽,夷陵之戰後,曹丕攻吳,劉曄又勸:“東吳得勝眾志成城,南征必難成功。”曹丕不聽大敗而歸。
《劉曄傳》:“備軍敗退,吳禮敬轉廢,帝欲興眾伐之,曄以為“彼新得志,上下齊心,而阻帶江湖,必難倉卒。”帝不聽。
曹丕可謂是:其個人能力相比曹操曹睿相差甚遠。用後世的話說便是:人菜癮大,給他機會不中用啊。
其次,曹魏至夷陵之戰後到諸葛亮北伐前,軍事重心放在東吳身上,蜀漢一直無暇顧及。忽視之下,諸葛亮北伐隴右居然只有一萬軍隊。
最後,東吳夷陵之戰後佔據揚州、交州、荊州大部,實力大增,承擔起被曹魏重點打擊的物件。
劉禪悠悠一嘆:“之後必須調整戰略,內革官制,改兵役。北上隴右佔據雍州涼州,成北周之勢,才有希望一統天下。在此情況下,必須與歷史上結果相符才行,如果第一次北伐曹魏。曹魏沒有放鬆對蜀漢的戒備之心,北伐之勢難成。因此最好就是,夷陵之戰可以輸,但是不能像歷史上一樣“僅以先帝身免作為結局””
因此劉禪認為夷陵之戰蜀漢可以輸,輸的必須看似慘烈,但實際損失不能傷筋動骨。
不能像歷史一樣,被趕到白帝城,退至秭歸重整旗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