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百五十八章 信陵之盟(三),三國:漢中祖,周府,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否存在唸想,就是因為孫權想要在荊州發動北伐。如果在北伐之際,大漢背刺的話,東吳將損失慘重。

漢魏之間過往發生了數次大戰,曹魏損兵折將,傷筋動骨。曹魏為補充在西北的兵力,從冀州、荊州、豫州各地抽調軍士。此時的荊州的防備比司馬懿在時薄弱些許。

相比於繼續北伐合肥,此時的荊州或許會好啃一些。特別是拉上大漢一起北伐的話,東吳的壓力會減少很多。

大漢一旦發動對關中發起進攻,至少將會牽扯曹魏大量兵力。東吳北伐荊州的話,將會方便輕鬆許多。如果在加上大漢順漢水東出征討房陵、上庸二郡的話,東吳的壓力是真會小很多。

不過對大漢的也是如此,東吳一旦對荊州發動荊州,曹魏在荊州的兵力將無法透過武關支援關中,大漢只需要面對曹魏的冀州、河東及中軍兵力即可,壓力也會小很多。

只是孫權一旦拿下荊北之地的話,東吳的局面將會重新盤活起來,北上可攻洛陽,東出可奪江淮。也難怪孫權會如此友好地與大漢進行磋商,而不是直接遣使質問,原來是有求於大漢。

畢竟大漢的局勢已經開啟,而東吳的局勢一直受限於襄陽與合肥之地。

劉禪握緊馬鞭,臉色平靜說道:“可雖可。但是敢問吳主,此次北伐誰為先,誰為後?”

這個問題很關鍵,基本先動手的一方將會承擔大量曹魏的兵力,如石亭之戰中的東吳面對曹休的十萬大軍。

孫權攥著汗血馬的韁繩,正色說道:“兩國不分先後,共商伐魏之時。此役大吳出兵十萬,北伐荊北。大吳奪荊北,大漢奪關中,一方克另外一方未克,需出兵相助。”

“如漢未克關中,吳應出武關攻關中,或北攻洛陽協助;若吳未佔荊北,大漢即克關中,出兵武關,或東攻洛陽為應合。所佔之土按中分之盟分之!”

說著,孫權盯著劉禪,沉聲說道:“漢主,此役兩國若能達朕之言。屆時離滅魏不遠矣!”

確實如孫權所言,一旦大漢拿下關中,東吳攻佔荊北,曹魏基本步入滅亡的倒計時,需要遷都河北以躲避兵鋒。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最才子

華西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