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百一十六章 胡服騎射,三國:漢中祖,周府,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時入冬季,北風呼嘯,官道上數百人的車駕隊伍沿著西漢水畔,在鄉野間緩緩向南而行。

隨著北伐戰事的漸漸結束,此時的鄉間不再只有婦孺、老人,壯年男丁也是充斥其間。見到久違重複的家人,婦孺歡喜不已,加之時入臘月,到處可見喜氣洋洋的臉龐。

不過此時的劉禪倒是有些煩悶,近日以來,對國策思慮頗多,但卻又沒有一個好的主意。

不管是宗教還是田制、漢羌融合這三方面,相對來說還是無法將其串聯到一起,恐怕還需要等諸葛亮回師,進一步商議具體政策內容。

“陛下,向長史(向朗)所獻《竹書紀年》在此。”

長史向朗長期在漢中屯田理事,協助諸葛亮後勤工作,為人酷愛藏書,所藏書籍為大漢最為豐富之人,但由於政務繁忙基本是藏而不看。

李軌從一個風塵僕僕的親衛手上,拿過書囊,遞給劉禪,說道。

“嗯!讓狄濟近些日不用執勤,多休息休息。”劉禪接過書囊,吩咐道。

“諾!”

劉禪開啟書囊,拿出囊中的《竹書紀年》一書,找到魏紀關於趙武靈王相關內容閱讀起來。

《竹書紀年》乃是春秋時期晉國史官和戰國時期魏國史官所作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詳細介紹從夏到梁惠文王時期的內容,可以補充《史記?趙世家》關於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改革描寫。

劉禪攤開於案几上,伴隨著搖搖晃晃的車駕,參照著《史記?趙世家》靜心研讀起來,時不時還提筆在旁邊勾勒註釋。

劉禪一直希望可以從歷史上尋找到可以借鑑的經驗,從而給制定國策帶來新的靈感。

馬嶺關勞軍之後,特別是在與羌人接觸之後,所思頗多,不由想起戰國時期的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改革,為尋求靈感,近些日劉禪一直在研究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前後經過緣由。

與後世人所想不同,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並不只是簡單地讓全國百姓上下穿胡服,練習騎射,使趙國軍事力量大漲。

更深層次的緣由則是當時趙國面對困境,當時的趙國地分南北,一個以邯鄲為中心,一個則是以代郡為中心,由於太行山、中山國的阻擋,使得兩地溝通十分困難。

地處北境的代郡受胡人影響比較大,可以看作胡人文化,邯鄲地處中原,則是可以看作漢人文化,當時華夏貴、戎狄卑。因此長久下來,代郡與邯鄲幾乎將要分裂。

趙武靈王為了結束國家分裂,統一國民意識,才將代表民族文化的服飾改革,下令全國上下著胡服,意味著打破華夏貴、戎狄卑的觀念。

大批任命具有戎狄背景的將領,招募大量胡人為騎士,提高騎士於國中的地位等一系列行政手段,將戎狄融入漢人之中,改變趙國的權力結構,這才是使得國力極大增強。甚至還藉著這次軍功制度的變革推廣,將宗室與地主隱瞞的人口都查了出來。

而大漢目前的情況雖不似趙武靈王之時的趙國,但是有些情況有過之而無不及,此時的隴右、涼州漢胡參半,甚至連關中都是如此,整個陝北都已經是羌胡遍地。

歷史上,西晉江統見狀,撰寫《徙戎論》於朝廷,言‘關中之八百餘萬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戎狄‘人面獸心’,應該外遷出漢境,且不談觀念是否正確。但卻是正中當時利害關係,可惜西晉高層無能,渾然不知,最終未及十年,夷狄亂華。

劉禪面露深思之色,放下書卷,提筆寫在巾帛上,搖搖晃晃地寫下‘漢人胡風’‘胡人漢化’‘中央’‘兵制’等一些字詞。

車駕內陪侍的廖立,好奇地伸頭看去,若有所思地撫須思量。

劉禪擱筆於案上,瞟了眼廖立,笑道:“公淵,可知朕何意否?”

廖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最才子

華西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