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兩百章 督戰事,三國:漢中祖,周府,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觀子山下,漢水南畔。
旭日照耀下,漢水波光粼粼,蜿蜒向東而去。兩岸良田萬畝,綠木如茵,一群群野鴨在水中嬉戲追逐,不時有幾隻飛鳥從它們身邊飛過。
從觀子山下山之後,劉禪並沒有著急地回駕而是與眾人踏步於河畔。
劉禪負手背腰,朝著身後眾人,說道:“道、羌之間居然有如此淵源,朕還是第一次聽聞。”
身後的劉邕也是點了點頭,應和說道:“臣與陛下一樣,也是初次聽聞二者之間隱情。”
緊隨劉禪身後的董允,整理衣袖,緩緩說道:“臣以前倒是有聽演長(郭攸之)提及過,不過卻是二、三年前了,其中內容臣忘記許多。陛下若感興趣,不如回成都之後,讓演長為陛下詳細述說道、羌淵源。”
劉禪微微頷首,吩咐左右說道:“可,你等幫朕記下。回成都後,提醒朕招郭侍中垂詢道、羌之事。”
“諾!”
劉邕面露詫異,沒想到當今陛下對五斗米教學說甚是上心,莫非……
沉吟半響,劉邕拱手勸諫,說道:“陛下,五斗米教之說,多有謬誤,望陛下勿要沉迷其中。”
聞言,在旁的董允笑向劉邕解釋說道:“南和有所不知,陛下對道、佛之說,聽之用之卻不信之。”
劉邕見自己誤解天子,連忙告罪說道:“臣不曉其中緣由,望陛下恕罪!”
劉禪笑著擺了擺手,說道:“卿何罪之用,卿之言不過出於公心而已。”
“謝陛下!”
劉禪停下腳步,駐步於岸畔,指著兩岸的稻田,問道:“南和你駐守漢城(勉縣)久矣,可知沔陽縣農事如何?”
劉邕沉吟少許,拱手說道:“自從北伐駐軍修繕山河堰(注1)以來,沔陽縣一共于山間開墾出近八百畝良田,灌溉農田八千多畝。”
劉禪點了點頭,誇獎說道:“甚好,沔陽縣雖說是漢中少有平坦之地,但此地皆被百姓開墾完畢,能從山上重新開墾出八百畝農田已是不易。”
說著,劉禪朝著董允問道:“山河堰灌褒城、南鄭二地,各多少農田。”
董允微思片刻,拱手說道:“灌南鄭縣田三萬零六百餘畝,灌褒城田八千餘畝,若加上沔陽縣農田八千多畝,共灌四萬六千餘畝。”
前漢蕭何、曹參開山河堰以灌漢中農田,而漢中戰亂年久失修,難以用之。直到諸葛亮駐兵於漢中之時,才重修山河堰,以灌漢中良田,增加近五萬畝水田。因此數年間,漢中積蓄穀物眾多,這才有支援北伐的根基。
畢竟水田和旱田不可相提並論,水田可以種植產量更為豐富的水稻;而旱田則是不同,只能種植小麥或者產量更低的粟這些農作物。
“酇侯(蕭何)、懿侯(曹參)二相開堰之功,今人亦受之。”劉禪感慨說道。
頓了頓,劉禪吩咐說道:“南和,戰後你與龐太守(龐林)于山河堰之上,為酇、懿二侯修建長亭樹碑,以告訴後人勿忘酇、懿二侯開堰之功。”
“諾,不知此亭、碑如何命名?”劉邕問道。
劉禪思索良久,說道:“亭名蕭曹堰亭,碑題‘漢祚炎隆興三代,蕭曹事業冠郡侯’。”
劉邕記於巾帛之上,並恭維說道:“諾,陛下文才甚好。”
劉禪嘴角微微上揚,對給後人留下自己的痕跡,他還是非常熱衷的。
眾人又往西走了數步,劉禪看著馬嶺關方向,問道:“南和,第二批支援馬嶺關的三百將士是否已經抵達了?”
劉邕點了點頭,拱手說道:“若是按照正常行軍而言,三百將士已經抵達馬嶺關前線,支援劉將軍所部。”
劉禪轉頭問向董允,說道:“休昭,若再加上之前計程車卒,目前馬嶺關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