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四十六章 秦州刺史,三國:漢中祖,周府,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劉禪入城後,在府衙,接見北伐、隴右文武參拜。劉禪見天色已晚,說些激勵、警示的場面話,便讓眾人退下休息。獨自留下諸葛亮,討論刺史變革大事。
夜間,冀縣府衙臨時改造的行宮中,諸葛亮與劉禪深夜中,進一步詳聊車駕上未聊及的內容。
十幾盞青宮燈,照亮冀縣簡陋的府衙,劉禪與諸葛亮相對而坐。
劉禪端起茶盞,輕抿幾口,緩緩說道:“談及州刺史,朕想先與相父聊聊郡縣制。”
“哦!不知陛下又有何高見?”諸葛亮好奇問道。
劉禪放下茶盞,輕笑說道:“不敢輕言高見,只是在漢中近日有所思而已。”
劉禪手指腳下,往前探頭,正色說道:“冀,戎地也。秦伐上邽,遂置冀縣!冀縣為千古以來初批縣邑。後商鞅改制,秦國變法,自此郡縣制成為至今我華夏永不變革之制。”
“若朕無記錯,秦一統六國時,劃天下之地,設四十八郡,轄一千餘縣;至前漢武帝時,天下增至九十一郡,十八諸侯國,合計共一百零九郡國。”
“數百年之間,華夏地越廣,縣越多,民越眾。朝廷監控天下郡縣精力不怠,太守擁任命之權,為官腐敗,與當地豪強狼狽為奸,禍害一方。是故文帝時命監察御史督查郡縣,後武帝設十三刺史部,轉御史為刺史,監察地方太守行為。”
諸葛亮聞言,撫須讚許,補充說道:“陛下所言並無出錯。後光武中興之後,將六百石刺史轉為兩千石刺史,常駐於州中,又可兼任將軍,征討四方不平。至靈帝時,納劉焉‘廢史立牧’,後州牧者,手握大權,割據一方。”
劉禪點頭,接過話語,食指輕敲案几,肅然說道:“光武之後,刺史督查郡官,又深入處理州內之事,卻無具體轄權之事。與日後州牧督官又督民,任免州郡官吏所擁權利,完全不同。”
頓了頓,劉禪繼續問道:“不知相父是否明白朕的意思?”
諸葛亮微微皺眉,沉吟說道:“臣略知陛下意思,陛下新設刺史,可是如州牧之位又不擁有州牧之權?”
劉禪抬眼望著諸葛亮,點頭說道:“正是如此,天下紛亂,看似因為郡太守、州牧心懷不軌,實乃其權利太大,無人可止。郡太守名雖有刺史相轄,但刺史只管官吏所為,不糾其政務之失……。況且兩者皆為真兩千石,誰大誰小。”
“自從光武中興之後,‘罷州牧,復刺史’,但刺史卻無恢復回京奏事及受御史中丞監督之責,實乃弊端。刺史做大,無人管轄,而且刺史本為監察官,無屬吏,事務增多,其左右幕僚也隨其增加,又無朝廷管轄,此乃敗亡之舉。”
劉禪加重語氣,向前探頭,說道:“是故朕以為,可借設秦州一事,如同變革郡制一般,收刺史徵辟之權,左右幕僚由朝廷一併任命。秦州郡太守,俸祿一律從真兩千石降至比二千石(注1),刺史從真二千石上調至中兩千石。”
諸葛亮眉頭舒展,迎著劉禪的目光,接著說道:“將刺史定為政務之官,管轄州中郡縣政務,日後政務轉呈於朝廷,每年如同郡縣般上計於朝廷。”
劉禪雙手一拍,笑道:“正是如此。”
劉禪一轉語氣,問道。“就是不知督查官吏職責交於誰負責?”
諸葛亮凝了凝眉,面色微頓,想了想,緩緩說道:“交於刺史繼續兼任,目前我大漢暫且兩州之地,益州又交於內府管轄,秦州督查一事,繼續由刺史兼任即可,若又新設官吏,恐冗官嚴重。”
劉禪沉吟片刻,沉聲說道:“可如相父所言,朕有一惑,還相父相解。秦州乃我大漢之望,興復之託,東出之地。如今卻地廣人稀,民生凋敝,政務廢弛,唐泛作亂隴西,民不安寧。”
“朕苦思人選,遍數朝堂地方,不得其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