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十四章 南中大姓,三國:漢中祖,周府,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永昌郡新設諸縣,恐怕無法像越巂郡般直接設鄉里。恐要與(前漢)般暫時不設鄉里。”呂凱有些遲疑的說道。
“勿憂!有何遲疑可說。”諸葛亮見呂凱面露難色,安撫說道。
呂凱低聲說道:“後漢南中蠻夷叛亂遠甚於前漢,重要原因便是設鄉、裡,視蠻夷為丁眾繳納賦稅,派遣外地官吏管轄收取賦稅。”
諸葛亮蹙眉道:“此事,我知也。日後可令當地蠻夷首領及子女出任鄉、裡官吏。郡中官吏還需推廣耕種及教化。我路上行軍發現南中還是刀耕火種,蠻夷糧產不高,再令其繳納賦稅,安能反!”
“兩位可先暫且退下。”諸葛亮輕聲說道。
諸葛亮對南中治理,一直都在思索,如今以蜀中、漢中二地,以供北伐,完全不足。南中也需讓蠻夷繳納賦稅,為大漢北伐獻力。
不能如同前漢不收賦稅,亦不能像東漢過度控制。對於目前大漢而言把握尺度最為重要,但要求也無需太高,能令南中綱紀粗定,漢夷粗安,能夠繳納物資以供北伐如此便可。
更為詳細的政策確認,還需要諸葛亮見過李恢才能進一步確認。
“恢見過丞相。”李恢恭敬著拱手說道。
“德昂無需多禮,自從蜀中一別多年,德昂還是如此精神。此次南中平定,德昂功不可沒啊!”諸葛亮憑案起身,上前握著扶起李恢,感慨說道。
“食君之祿,解君所憂。”李恢淡然說道。
“德昂還是如此!哈哈。”諸葛亮握住李恢手臂,一齊上前坐下。
“德昂可知我心中之事乎?”諸葛亮跪坐榻上,面對李恢笑道。
“丞相所思無非如何治理南中罷了。”李恢雙手接過,諸葛亮遞過的茶,輕抿一口說道。
“德昂知我心也,不知德昂有何建指教?”諸葛亮望著李揮說道。
李恢恭敬說道:“恢安敢輕言指教二字,不過治南中,必先治南中大姓;在下有以下六點關於南中大姓之說,獻於丞相。”
“請言。”諸葛亮抬手示意。
“其一、中原眾人皆以不毛之地以待南中。但實際此處,天氣炎熱,雨水充沛,地廣人稀,土地肥沃,漢人、蠻人皆不缺糧。”
“其二、自武帝開邊起,已有二三百年時間。南中大姓數代發展基業,在本地其根基錯綜複雜,令人難以想象之深厚。漢人之間通婚者如我李氏與爨人通婚、漢夷之間通婚者如孟氏與彝族,此象比比皆是。”
“其三、南中大姓內以宗族為主,外以利誘為輔。手上部曲眾多,少則百戶,多則數千戶。呂季平(呂凱)依仗呂氏部曲數千人相抗雍闓,不過其族中也家家披麻戴孝。(注1)”
“其四、大姓手上奴隸眾多,南中械鬥成風,其根本目的便是掠奪對方族人為奴。不過為求四周安穩,皆遠征他族,掠奪為奴。”
“其五、由於南中地廣人稀,土地眾多,除水稻田外,南中大姓皆不直接佔據土地,而是土地輪耕。無土地私有之觀念。”
“其六、南中大姓世代為官,家家興辦族學,所學之能與蜀中大姓皆不同也。內地大姓子弟所學琴、棋、書、畫、賦;而我南中大姓子弟所學書、射、劍、兵。”
諸葛亮望著李恢侃侃而談,心中如何不知其不說方案,而只是言及建議,乃因其出身南中大姓有所顧忌。
諸葛亮聽聞後,面露喜色地說道:“德昂所說解我心中顧慮也。”
李恢面露謙卑之色,拱手說道:“此乃在下卑賤之見,丞相可斟酌再三。”
“聽德昂之見,亮有數策以對。不知德昂願聽否。”諸葛亮眉目上揚,說道。
“聽聞賜教。”李恢正色拱手說道。
“德昂言及南中大姓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