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十九章 諸葛回朝,三國:漢中祖,周府,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建興二年十月,諸葛亮率南征大軍及南中兵戶萬餘戶(六萬多人),合計約八萬人從滇池縣開拔,班師。
不同於南征的兵貴神速,回師由於有大量的老幼婦孺,大軍行軍十分緩慢。同時因為班師人員的增加,其所消耗的糧草也是急劇上升。就在這時,此前設定在僰道附近作為南征糧草集運中心的鬱鄔戍,其重要性突顯而出。
在張裔的指揮下,蜀中大量的秋收之糧透過附近的水系快速地調往鬱鄔戍,再透過五尺道供給八萬人馬。
值得注意的是,跟隨諸葛亮南征的三衛兵,除了為輪換與押運奴隸回國的一半士卒外,剩餘一半三衛兵在南中聽命於庲降都督府,配合其軍事活動及幫助各郡鎮壓當地叛亂。
在諸葛亮離剛剛離開南中時,高定餘部在雲南郡治所云南縣叛亂,試圖殺害太守呂凱。幸虧當時句扶率領的白甲衛在其附近駐守,聽聞後,馬上出兵平定,俘其餘部為奴。
三衛兵在南中性質極其特殊,不入兵戶、農戶,不歸當地郡管轄,只聽命於庲降都督府。而且無視各地郡縣之間邊界,可跨境征討不服蠻夷。
因此其衛戶、奴隸數量都在上升。如原本只有一個邑(1500戶)的赤甲衛在經歷南中之戰,平定各種叛亂蠻夷後,衛戶已經達到滿編4500戶。
同時李恢為防止其破壞南中穩定,將急需奴隸的赤甲衛調往永昌郡南部(緬甸北部)讓其隨意捕奴。
十二月,長途跋涉2月的南中大軍已回成都。
劉禪命劉永替自己出城迎接諸葛亮。於是劉永率大漢百官出城數十里設道迎逢。
諸葛亮不敢託大,親自下車拜見劉永,簡單言語後,隨即命眾臣散去。但卻特請費禕同坐一車,在場文武官吏對費禕無不刮目相看。
華麗的車駕內,諸葛亮、費禕二人面對而坐。費禕正襟危坐不敢失禮,諸葛亮則相對放鬆。
“上丞相以雷霆之勢平定南中叛亂,大漢士人及百姓為之心安。可喜可賀!”費禕拱手說道。
諸葛亮不以為意,笑道:“南中平定乃治國之始也,而後要看李德昂治理。”
“文偉(費禕字),近一年來,朝野情況如何?”諸葛亮問道。
費禕略作思考道:“朝野官吏各司其職,不法者皆由潘司直上報由陛下定奪,內府政事由張長史處理後交於陛下批覆。陛下常召集侍中、侍郎共同處理政事,有異議者交於內府重新商議定奪再報。”
諸葛亮欣慰點頭,感嘆道:“國家處理政事,集眾思、廣忠益也。國家不畏反覆商議政事,因能避免個人之過,而致使國家政事蒙受損失。反覆磋商、研究異議之事如棄破鞋,而得珠寶。”篳趣閣
費禕感嘆道:“陛下有賢君之風,常命我等不必畏懼,多言治政之失。陛下為人務實,不喜好高騖遠,空談之人;命群臣進言必言解決之法。”
諸葛亮聞言,惋惜道:“若朝中大臣都如董幼宰般,則治國易也。董幼宰(董和,董允之父)於朝中參政七年,見有不周到之事,不惜往返數次,向我進言陳述,可惜已然去世。我等理政之人應當如董幼宰,不因麻煩而去,要不然必會使國家蒙受損失。”
費禕拱手稱是。
諸葛亮又繼續問道:“新式耕種之法推廣如何?今年秋收可有增產?”
費禕面露喜色,答道:“新式耕種之法,已在內郡推廣而開。今年根據最近內郡上報言,今年秋收之時,百姓平均每畝增產3成左右。蜀中百姓為之稱道,皆言受大漢庇佑,方可有如此之收。今年府庫寬裕,大漢若再修養生息數年,則可興師北伐。”
諸葛亮頷首思慮,以大漢目前國力北伐,還需花費數年時間種田生產,改革弊端,增加軍力,方可北伐。但恐怕以曹魏經營關中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