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頭蛇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58章 鐵礦和貿易,好男兒留什麼辮,三頭蛇王,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瓊州士紳提出的條件既然得不到提督府的認可,武力上又被瓊州軍挾迫,那瓊州計程車紳只得將事情擺在明面上談了。

雙方約定,士紳們在承擔所有土地十五的稅收的同時,只會收黑戶們一成的田租,為了表示瓊州士紳的誠意,他們願意拿出相當數量的糧食、布匹、鐵錠、銅錠以及其他物資以表示他們對大明的拳拳之心。

馬仲英考慮再三,還是認可了這個方案,原因就是,由於地方長期被地主士紳把控,他們手中的土地都是上好的田地,而提督府重新劃分給百姓的土地,大多都是無主的荒田,由於長時間得不到開墾和種植,一時半會也產不出太多的糧食,再加上瓊州軍內部的識字率實在太低,對於地方上的管控,在現階段還是要依賴當地計程車紳。

在此期間,瓊州軍在瓊山和澄邁兩縣一共收繳和納捐糧食九千三百石、銀六十三萬八千兩、銅錠三萬八千五百斤、鐵錠六萬六千斤三百斤、布匹、棉花、番薯、鹽、藥子等物資各有五六千斤。

“本帥不過抄沒了瓊山和澄邁七家士紳,如何有這麼多金銀和鐵錠?”

前世馬仲英對海南的礦產和物產情況瞭解並不多,他更沒有想到僅僅兩縣計程車紳手中就有如此之多的銅鐵資源,故此將瓊州知府牛天宿尋了過來,想要問清楚其中的緣由。

“大帥,昌江石祿有一座露天的銅鐵礦山,前……大明崇禎二年被收歸朝廷所有,不過由於韃子南下,而瓊州這邊義軍又多,故爾各地士紳又豢養礦工打手,偷偷進山採礦,故爾他們手中有大量的銅鐵礦,就不足為奇了。”

牛天宿回話時很是恭謹,從他的眼神中,馬仲英也猜到這廝肯定參與了這銅鐵礦的生意,但是以前的事,馬仲英不想再問,畢竟牛知府投誠後還算兢兢業業,而且還捐納了差不多七成的家產,馬仲英夾袋裡本就無人可用,若是一昧地追究過往,反而不妥。

“石祿銅鐵礦所產之銅礦和鐵礦純度怎麼樣?還有那邊有沒有足夠的水源?還有沒有伴生其它的礦產?附近有沒有鍊鐵的作坊?”

聞得瓊州居然有露天的銅鐵礦山,馬仲英喜出望外,打仗打的就是資源,哪一方糧食充足,甲兵堅利,哪一方便佔有戰場的主導權。

瓊崖既然有大型的露天銅鐵礦山,那瓊州軍完全可以借用這個有利條件,在昌江開設自己的武器生產基地,從而使瓊州軍能夠做到自給自足。

“大帥,您說的這些,昌化那邊全部都有,甚至那邊還有大量的水力鏜床,這些士紳利用開採出來的銅、鐵從內陸換取大量的絲綢和茶葉等物資然後高價賣給借朝貢名義進入瓊州的西夷,現在昌化那邊就有西夷在,故爾這幾家士紳手中有如此多的現銀。”

自明成祖七下西洋後,明廷因政治等諸多方面的考慮,多數時間裡實行了海禁政策,但自隆慶開海後,大明和西夷的商貿往來就愈發的頻繁。

海南作為南洋諸國朝貢貿易的中轉站,加之鄭一官和劉香七等海寇的崛起,明朝末期,海南海外貿易往來不僅比前代頻繁,其規模也更大。

明代的《五雜俎》一書中也提及“諸番與中國往來使臣不絕,商賈便之”“舶商去來不定,多在瓊州州縣走洩細貨。”可見海南走私活動之猖獗。

同海南有進出口貿易關係的國家和地區有倭國、琉球、交趾、占城、暹羅、大泥、呂宋等。海上貿易的繁榮吸引眾多海南人做起了國際貿易,倭國小葉田淳在《海南島史》中也記載了明末時期,從海南出發的航船,裝載貨物駛到倭國長崎,可換銀數十萬。

明代,海南與東南亞地區交往最為頻繁,海南物產多出售至東南亞地區。海南銷往東南亞最多的物產是檳榔,海南每年產量的十分之七要銷往占城、交趾等地。

瓊州都府治曾提及“諸州縣亦皆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妙齡王妃要休夫

慕南

大明重生景帝,我把景泰搞沒了!

喲吼吼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