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頭蛇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41章 崇武通寶,好男兒留什麼辮,三頭蛇王,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製鹽,必須要多制,待玉米和番薯下種後,牛知府可組織下轄各州縣百姓製鹽,提督府以半分銀一斤的價格收購,他們制多少,本帥收購多少。”

既然高雷能大規模產鹽,玉米和番薯下種後又不需要打理,還不如讓百姓找點營生,當然馬仲英還有深層次的考量。

時下的鹽價差不多五分,而製鹽的成本不過是鹽價的一成,清廷最重要的一個經濟來源就是淮揚鹽稅,年收入大概有五百萬兩,淮揚的鹽商也因為取得清廷的鹽鐵專賣權,一個個賺的盆滿缽滿,鉅額的利潤令得無數的私鹽販子冒著殺頭的危險鋌而走險,馬仲英就是想透過趙總督的關係,把高雷生產的食鹽走私到清廷內地,這樣既能充實瓊州軍的府庫,也能打擊清廷的財政收入,實在是一舉兩得。

牛天宿和馬三德並沒有再問大量製作食鹽的目的,而是欣然領了馬仲英的政令,畢竟上天託夢這樣的事,他們都一致認為,不是他們這樣的凡人所能瞭解的。

在簡單瞭解了瓊州民政方面的問題後,馬仲英就馬不停蹄奔赴了瓊州製造局,只不過他的目的並不是考察武器裝備的生產進度,而是要向製造局大使李德才諮詢鑄造銅錢事宜。

吳三桂建立吳周以後,廣西和湖廣等地,偽清軍和吳周軍反覆爭奪,雙方兵馬犬牙交錯,有的城池今日屬清,明日屬周,可以用城頭變幻大王旗來形容,這也造成了湖廣和廣西貨幣的極度不穩定,有用清廷貨幣的,也有用吳周發行的銅錢,甚至有的地方還在用明朝時期的銅錢。

混亂的局勢令得西南諸省貨幣體系崩潰,以至於很多百姓和商賈不願意使用銅錢,只認可白銀,不少士紳甚至私鑄假錢,以賺取鉅額的利潤,所以統一瓊州軍控制區域的貨幣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根據從佛山換取過來的工頭王二所說,大明銅錢的製作已經形成了規模化和量產化,即用木料製成空框、用極細的木炭粉沫填滿,再上覆一層極薄的杉木炭灰,上框為一面,再配合下框,兩框顛倒,再裝配木框,如此反覆,一般一次可裝十到十五框,然後將混合均勻的銅、鉛、錫溶液由木框上預留的孔洞以勻速的方式淌入框內,如此一次可鑄錢百枚。

按大明制,所流通的銅錢,銅含量要達到六至七成,其餘鉛錫含量只允許三到四成,這也是為了確保銅幣不會貶值。

但是自天啟朝開始,明朝的幣制就陷入了崩潰的地步,南京鑄幣司所鑄的銅幣,銅鉛比例達到了令人髮指的三比七,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五人墓碑記》其實就是九千歲魏忠賢清查此桉,抓捕主持鑄幣司的南都官員,到了眾正盈朝的崇禎朝時期,臨清鑄幣司所產的錢幣中銅鉛比例甚至是二比八,這也在一定意義上造成了明朝的財政破產。

清廷入關後,為了顯示他們正統地位,也開始鑄錢,當然作為一個新興政權,他們充分吸取了明朝滅亡的教訓,只不過因為戰事影響的原因,偽清順治時期銅鉛比例差不多是五比五,康熙初期,因吳三桂反覆,清廷財政進一步吃緊,所鑄銅幣的銅鉛比例降到四比六。

但就是這種不合格的銅錢卻贏得了百姓的認可,其原因就是清廷所生產的銅幣比明末的銅錢質量要好,在良幣驅逐劣幣的市場行情下得到了百姓的信任。

“大帥,這鑄錢小的們還是懂的,當年紹武爺在廣州登基,發行的錢幣還是小的爺爺他們造的,面額大家都省得,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折十五等,但是這背面的字。”

這王二也是個妙人,在馬仲英面前一點也不發悚,反而顯得非常健談,似乎能為重操祖先的舊業很是興奮的樣子。

馬仲英沉吟道:“本帥既奉大明為正朔,那自然不能用偽清年號了,依本帥之見,莫如就叫崇武通寶,不過咱們所鑄的銅錢不能像偽清那樣,還是按我大明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三國:我乃大漢忠臣馬超

開府儀同三司

天妃出逃:萌寶有個跑堂爹

慕芊菱

三國迎娶蔡夫人,荊州入我手

北風的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