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頭蛇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29章 糧食危機,好男兒留什麼辮,三頭蛇王,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馬仲英是永曆三十五年四月初八抵達瓊州的,事分輕重緩急,馬仲英並沒有和朱慈炤商議什麼監國之事,而是將他安置在瓊州被他誅殺的王姓士紳家中,並責成內衛總旗馬六領一百內衛充當永王衛隊。

馬六是馬寶親兵出身,去年被馬仲英挑選入桂,有他“保護”永王朱慈炤,馬仲英可以放一百二十個心。

安置好朱慈炤,馬仲英就是著瓊州知府牛天宿、瓊州駐防遊擊董國卿、瓊山駐防營官董三策等人將瓊州下轄各縣的人口黃冊以及土地開墾的田畝黃冊全部送至行轅。

牛天宿雖然是個寡廉鮮恥的小人,但畢竟在瓊州做了七年多的知府了,對地方上的政務還是很在行的,再加上新投馬仲英不久,為了身家性命,故爾對劃分土地,安置人口之事也算盡心盡力。

據牛天宿呈報,自南寧和滇西的百姓遷入瓊州後,瓊州的漢民已經增加了近一倍,約有十九萬六千多人,這些遷入的人口分別安置在瓊山、澄邁、臨高等臨海三縣。

只不過由於大軍徵調,大量的青壯被充入軍中,所遷的百姓大多是老弱婦孺,這些人體力有限,及至如今瓊州軍控制的八縣總共開墾了約二十八萬三千多畝土地,開墾面積相比於去滿清統治時期差不多多了一倍。

至於從肇慶轉運的百姓,因為數量比較多,到現在為止不過轉運了一半,時下還有三萬人滯留在雷州的海安所和錦囊所一帶,雖然知府衙門發動了部分百姓幫助他們建造木屋,劃分土地,但肯定趕不上春播了。

“牛知府實心用命,僅僅三個月,瓊州就增加了一倍的田地,你的功勞本帥記下了。”

前者馬仲英返回南寧時,馬三德曾在遷入的百姓中佈置了一百多個暗樁,現在牛天宿呈報的資料和暗樁彙報的資料幾乎一致,這說明牛天宿做事還算妥當,故爾馬仲英對牛天宿也不吝褒獎。

“當不得啊,當不得啊!這都是屬下應該做的,再說了,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安置百姓這是屬下的份內之事。”

牛天宿雖然連聲推辭,但得意之情卻是溢於言表,這會臉上幾乎笑開了花。

“說你有功就有功,所謂手中有糧,心中不慌,本帥此前也諮詢過,我大明畝產三石多,若是加工成大米也有兩石多,二十八萬畝土地產糧差不多有五十七萬石,按十五稅一的比例計算,今年夏收咱們也能收到九萬石糧食,肇慶過來的百姓本就攜帶了口糧,那咱們的稅收就能讓他們堅持到秋收,能讓二十五多萬百姓在半年內做到自給自足,牛知府盡力了。”

自古無糧就不能安民,不能安民就不能供養軍隊,想到秋收就能收上十餘萬石糧食,馬仲英這會也是心懷大暢。

“大帥,這恐怕不能,按慣例確實是畝產兩石大米,可這二十八萬三千畝土地中,有一半是新開墾的,能收上一石就不錯了,據屬下估計,想要收上田稅,恐怕還要等到來年夏收,不僅如此,提督府還要籌備一部分糧食養活即將上島的百姓。”

牛天宿實在不想潑馬仲英一頭冷水,但是他職責所在,要是夏收不能收這麼多糧食,到時候要是這狗日的明國大帥遷怒於他,那他想找說理的地方都找不到。

“呃……你的意思是,本帥今年是指望不上瓊州的稅收了?還要拿糧食貼補百姓?”

馬仲英有些懵,他手中確實還有十五萬石軍糧,但瓊州軍時下兵馬已逾兩萬,還有幾千匹戰馬,分到每個士兵手上,就只能撐半年左右,這樣的糧食儲備,如何能應付清軍的征剿?

“大帥莫急,我瓊州自古以來糧食產量就低,這固然是因為偏居一隅,人口稀少,但主要原因還是地方上的百姓多有別的營生,他們掙到銀子,就採購安南的大米,這比他們自己種還划算。”

原清廷瓊州參將,如今大明的瓊州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三國:我乃大漢忠臣馬超

開府儀同三司

天妃出逃:萌寶有個跑堂爹

慕芊菱

三國迎娶蔡夫人,荊州入我手

北風的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