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頭蛇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51章 向京師報捷,好男兒留什麼辮,三頭蛇王,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王孝忠是王輔臣的小兒子,當初王吉貞在京為質期間,王輔臣身邊唯一的親人便是他,面對至親血脈的慘痛遭遇,王輔臣最終失去了理智,當場下令將哈佔、尼雅翰等清廷高官和他們的家小,共計四百餘人全部烹煮於西安城,又令兒子王吉貞領兵突襲剛剛抵達潼關的西安八旗。
王吉貞本就因當初在京師受辱之事深恨清廷,弟弟王孝忠的死更令他恨上加恨,故爾在追上西安八旗之後,當場下達了進攻的命令。
沒有了武器的八旗兵在勐衝過來的平涼軍面前根本沒有任何反抗的力量,故爾戰事一開始就出現了一邊倒的態勢,甚至可以說這不是交戰,而是屠殺。
這場殺戮一直持續到酉時,近五千西安八旗和三萬餘八旗丁口幾乎死傷殆盡,以至於屍積道路,血肉盈衢,渭水為之斷流,整個河面也被血水染透。
近四萬八旗旗丁喪命於渭水河畔的訊息傳來,入關清軍統帥王佳秀清也是暴怒不已,當即下令以盛京八旗中最精銳的一千餘索倫兵為前鋒,親領三萬清軍主力直撲西安方向,並聲稱要生擒王輔臣為喪生於陝西的滿洲子弟報仇。
王輔臣號稱活呂布,用兵的水平在清廷乃是首屈一指的存在,放在以前,總督大人是萬萬不敢一頭撞上去的,但這次他手上卻有一支王牌,就是充做前鋒的索倫精兵。
索倫兵,乃是由黑龍江地區的土著民族組建而成的軍隊編制。其主要由鄂溫克和達斡爾族人以及錫伯族人組成。
自偽清崇德年間起,直到偽清康熙二十年止,清廷對鄂溫克各部落陸續編成左:如康熙六年,清廷對鄂溫克頭人“敖洛克騰”的兩千一百三十四名壯丁,按氏族編成二十九個左,任命了左領,又在康熙十年至康熙二十年這十年時間內對鄂溫克的圖勒圖,阿布納,索嫩扎本根,額和內等部眾陸續編左,統稱為“布特哈打牲八旗”,總兵力加起來也就三千餘人。
但這支軍隊卻始終保持著野蠻人的習性,在遼東苦寒之地過著漁獵的生活,不光箭術精良,而且勇悍異常,康熙時期進士方式濟在其所作的《龍沙紀略》中說:“索倫兵挽弓十石、能自縛於樹,、射熊虎洞穿,負之而歸焉。”又說索倫民風雖彪悍,但卻淳樸可用,即有逸失者,雖數百里之外,皆蹤跡得之。
有如此強軍在手,又有突破關中的先手,總督大人認為他和王輔臣並不是沒有一戰之力。
聞得清軍直奔西安而來,王輔臣也是恨恨不已,近四萬八旗丁口的性命顯然沒有平息他的怒火,現在那個禍害了他兒子的王佳秀清居然自己找上門來了,他又怎麼肯放過這個報仇的絕佳機會。
雖說總督大人這兩年在軍界威名大漲,在清廷更是被譽為信布之勇的第一巴圖魯,但急於為兒子報仇的王輔臣並沒有將來勢洶洶的總督大人放在眼裡,因此他並沒有選擇堅守西安,而是移師霸上,迎戰來犯的清軍主力。
大明崇武二年一月初十三,清軍主力終於抵達西安,在霸水西部的白鹿原遭遇早已枕戈待旦的平涼軍。
其後雙方大戰連場,王輔臣勇勐無雙,索倫兵精悍絕倫,雙方大戰連場,都付出了一定的傷亡,但卻勝負未分。
與此同時,潼關方向,藍理的偏師也和王吉貞部發生了戰鬥,不過王吉貞有潼關天險作為依託,藍理雖然長於軍旅,但依舊不能對潼關城展開有效進攻,故爾雙方形成了相持的局面。
但這種局面很快就被打破,因為就在清軍抵達西安的同時,清河南提督陳二狗亦是領兩萬兵馬抵達潼關城下,並配合已經攻入關中的藍理部,對潼關形成了兩面包圍的態勢。
潼關方向清軍增兵的訊息傳到霸上後,王輔臣立時感覺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他就兩個兒子,一個已經死在了洛南,另一個眼看就要被清軍堵在潼關城內,倘若清軍完成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