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頭蛇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41章 請王上速下決斷,好男兒留什麼辮,三頭蛇王,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明軍水師登陸皮島的訊息第一時間被鐵山守將金煥玄送到了朝鮮國都漢城皇宮。
“真的是明軍?”
聞得明軍再次進入皮島的訊息後,朝鮮國王李焞頓時露出難以置信的表情。
李焞幼名龍祥,字明普,李氏朝鮮第十九代君主,即位於偽清康熙十三年,也正是吳三桂反覆的那一年。
朝鮮雖然成為偽清的屬國,但對偽清充滿敵意,長期懷念明朝並試圖對清“復仇雪恥”。
李焞繼位之初,清廷正被三藩反覆之事和布林尼之亂困擾。朝鮮對中國的亂局保持高度關注,透過燕行使蒐集各種情報,如後來在中國失傳的吳三桂討清檄文等,也正是這個時期傳到朝鮮的。
當時朝鮮內部也因為吳三桂反覆之事出現兩派主張,一派持穩健態度,儘量避免得罪清朝;另一派堅持北伐論,呼籲響應三藩、明鄭軍、布林尼等起兵反清。北伐派尹鑴甚至還提出了造車和通鄭兩大策略,“造車”即製造戰車來對付清朝騎兵,“通鄭”則是聯絡臺灣鄭經,相約反清。
不過年僅十四歲的李焞並未採納尹鑴等人的主張,出於對清廷的畏懼之情,他認為這是挑禍之言的冒險主義路線。為了向清廷表示恭順之意,李焞還應清朝譯官張孝禮的要求,進獻鳥槍五十柄。
儘管朝鮮國中穩健派得到李焞的支援,但他們也不想積極協助清朝,他們擔心清廷會在朝鮮徵發兵員,許積認為:“今者吳三桂擁立崇禎之子,再造大明,我乃興兵助伐,非但義理之所不忍為,雖以利害言之,清國之勢似難久保。大明興復之後,若有問罪之舉,則無辭自解。”
其意思就是他們都認為清朝很可能就此崩潰,如果這個時候出兵幫助清朝,則會得罪即將復興的明朝。
李焞深以為然,遂撕毀丙子胡亂時期和偽清修訂的盟約,開始大力修築城池,防備中原亂局波及朝鮮的情況;同時設立臨時軍事指揮機構——體府,以許積為慶尚、全羅、忠清、京畿、江原五道都體察使,尹鑴為副體察使,極力擴充軍隊。
去年年底,明軍光復南都的訊息傳到朝鮮後,朝鮮國內更是彈冠相慶,為了慶祝大明覆國,李焞遂下令在漢城修建紀念崇禎皇帝的大報壇,並有意派遣使者去南都參加崇武皇帝的登基大典,卻又怕會因此觸怒清廷,不得不繼續觀望。
今年七月份,清軍主力在鄱陽湖戰敗,康熙身死的訊息再一次令朝鮮舉國沸騰,得益於明軍戰場上的節節勝利,原本對清廷朝鮮譯官張孝禮唯唯諾諾的朝鮮君臣腰桿子也硬了不少,上個月,平安道統制鄭大治就曾出兵越過鴨綠江,襲擊了寬甸,並斬殺了清廷駐防遼東的協領勒楚。
而清廷對朝鮮越境襲擊的事也沒有如往常那樣對朝鮮申飭,只是令朝鮮約束邊軍,並賠償清軍的損失。
在這種情況下,朝鮮國內的北伐派終於佔據了上風,一直堅持北伐的尹鑴也取代了鄭積,當上了朝鮮領議政,這個官職就相當於明朝的內閣首輔。尹鑴掌權後,即向李焞進言,要求遣派使者至南都,和大明約兵,共擊東虜,以雪丙子胡亂之恥。
李焞深以為然,可他萬萬沒想到,自己的使者還未出發,大明的軍隊就抵達了朝鮮,而且依舊駐軍於皮島。
鐵山使者連忙回奏道:“啟稟王上,確實是明軍,據奏報,這次進駐皮島的主將正是楚王殿下的兄長馬仲興,而且大明的使臣也隨軍抵達了皮島,據報這使者乃是禮部侍郎錢孺怡和員外郎王可夫,這錢孺怡乃是江南文人大宗師錢謙益的子嗣,這說明大明對咱們很是重視啊!”
“好啊……好啊……,天可憐見,想不到我李氏朝鮮還有再見上國衣冠的一天,尹議政,你說孤當如何應對?”
再次確認明軍進駐皮島的訊息屬實後,朝鮮國王李焞喜的一躍而起,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