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頭蛇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96章 王輔臣使者,好男兒留什麼辮,三頭蛇王,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杭愛、孫思克身死,武昌巡撫王新命投降,至此湖廣重鎮武昌光復。
收到武昌光復的訊息後,馬仲英即令巴思克將投降的湖廣巡撫王新民、四川布政使劉顯第,四川總兵餘化龍等人押解九江行在,並詢問其為何抗拒天兵。
王新民吶吶不能言,劉顯第和餘化龍卻只推脫川省兵權都在杭愛和孫思克二人手上,他們是想投而不得。
“孤早就說過,不開城,便屠城,爾等以為是虛妄之言嗎?姑念武昌綠營和武昌水營率先反正,儘可饒恕,其餘犯官本人及其在武昌的家小盡誅之,至於四川兵,既然他們抗拒王師,那就全部坑殺,以儆效尤。”
馬仲英也不多言,當即傳諭巴思克,命其捕拿眾降將家小,送至九江行在明正典型,而四川降兵由於人數眾多,則就地處決。
聞言,一眾清軍降官都嚇得面如土色,四川布政使劉顯第更是一屁股癱倒在地,當場暈死過去,四川總兵餘化龍卻是趴在地上連連磕頭,指天畫地地表示,王師抵達武昌城下時,他就曾進言,想開城投降,是董永藩、林毓秀和杭愛等人堅持據守,甚至還拔刀恐嚇,他受制於人,不得不從耳。
馬仲英奇道:“董永藩?奏報上說他是最先投降的嗎?怎地又是他堅持不投,張紹遷,你立即去武昌把人押過來,再查查他是不是董其昌的兒子。”
董其昌是偽清順治年間的桂林分守道,他雖然由明投清,但在清廷任職期間,曾多次暗中資助廣西的明軍殘部,後亦因為此事,被清廷申飭。
馬仲英也想不明白董其昌這個文官怎麼會有一個武將兒子,而且官職比董其昌要高很多,這顯然不合情理,不過江南初定,他手上的事情千頭萬緒,一時也沒想透這個關竅,被餘化龍這麼一說,登時就醒悟過來。
“……殿下,他不是董其昌的兒子,他是董學禮的兒子,他堅持不投,就是因為他老爹曾率軍攻破夔東,怕天兵入城後,會追究他老爹的罪孽,董永藩對罪臣舉刀相向的時候,城頭上很多人都看到,殿下一查便知……!”
餘化龍是真的恨,他沒想到信誓旦旦要替大清效忠的董永藩竟是第一個反水投明的,關鍵是你他孃的要投明,還不早點說,害老子們被明軍抓了俘虜。
你不仁,我不義,既然你不講信義,就別怪本將把你的醜事也抖露出來,看看大明容不容得下跟他們有血海深仇的董家人,還好意思說什麼是董其昌的後人,你咋不說你家是延平鄭王妃董氏的族人,老子就是死,也要把你這個連爹都不敢認的小人拖下水。
“楚王殿下,楚王殿下,餘將軍所言不差,這董永藩就是董學禮的後人,就是他和杭愛、孫思克勾結在一起,逼迫我等,您知道,城內都是四川兵,罪臣是想投降而不得,咱大明水師一至,我武昌綠營隨即反正,這就是明證,罪臣對大明可是一片忠心,一片忠心啊!”
餘化龍的話,令王新命彷彿找到了救命稻草,趴在地上,扯著嗓子拼命地告饒,為了保住性命,巡撫大人當場就把董永藩那點破事給抖了出來。
“既然有人作證,那就不要調查了,張紹遷你持孤手諭,直接至武昌拿人,斬首棄市,其家中老幼一併處決。”
楚軍體系內清廷降官並不在少數,但卻沒有像董學禮這樣的首惡巨魁,即便是董永藩被迫投降,馬仲英還是不打算放過他,只姑念其率先投降,未將其凌遲,只斬首了事。
“喏……!”
張紹遷轟然領命,轉頭踏步下了臺階,殺氣騰騰出了府門。
王新命和餘化龍卻是眼巴巴地望著馬仲英,心中思量著有董永藩這個墊背的,眼前這個殺人不眨眼的大明楚王能寬恕他們,可馬仲英卻好像把他們遺忘了一樣,對他們哀求的神色熟視無睹。
郭泰捷建言道:“殿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