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頭蛇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098章 明賊來了,好男兒留什麼辮,三頭蛇王,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南寧之地,雄踞交廣,和輯百越,扼塞兩江,水陸交通便利,乃是天南有數的大城,因緊臨邕江又稱邕州,宋室南渡以後,邕州的戰略地位再次提升,並多次對城牆擴建、維修,使邕州城池成為廣南西路各州城中最堅固的城池之一。
而且邕州西部、南部、東南部均依邕江而建,以邕江作為天然屏障,若想攻城,只能攻西北角又或者是北城,所以端的易守難攻。
朱元璋開創大明朝後,明廷先後在緬甸和安南設計了宣慰司,邕州因連線安南,是以又改名為宣化縣,由於溝通南北,城區範圍也相應擴大,向西郊、南郊發展。
城牆的修建採用“磚包土”形式,使城牆更為堅固,周圍幾座城門分別為:小東門、迎恩門、鎮江門、倉西門、安塞門、南門。
崇禎朝以後,因為中原流寇從生,為防南方土司作亂,廣西布政司又將南寧城牆加高了三尺,並重新加固了城牆,新建的城牆高達三丈三尺,寬兩丈六尺。
甕城、女牆、壕溝、壕橋、戰棚、弩臺、白露屋、敵樓、以及木馬子、閘板、機橋、炮臺等防禦工事一應俱全。
清廷恢復廣西后,看到南寧交通便利,更兼控遏兩廣,鉗制高雷,遂大力經營,又從江西,湖廣遷移了部分人口過來,所以人氣也是慢慢恢復。
人多了,買賣也就多了,天尚矇矇亮,便是有許多在邕江上討生活的苦哈哈來到江邊,等待著往來運貨的船隻靠岸,想要掙上三瓜兩棗的,也好補貼家用。
那些做買賣的貨郎和攤販看到邕江渡口那邊人聲鼎沸,也是蜂擁而至,賣零碎雜物的,賣早點的不一而足。
伍大便是這群攤販中的一個,不過他不是賣早點的,而是這一帶有名的剃頭挑子。
所謂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在滿洲入關之前,華夏並無剃頭這一行業,剃頭則意味著不孝。
剃頭匠的出現,是隨著滿洲政權迫使中原漢人剃頭的政策應運而生的。清廷強令漢人按滿人習俗剃頭梳辮,曾下令在清廷統治範圍內和州府前搭建蓆棚,勒令過往行人入內剃頭,違者斬首,這便是所謂的“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
只不過中原地面廣闊,僅在州府城門處設棚仍不能及時讓漢人剃去頭髮,滿洲政權又批准軍中伙伕請領牌照,在各處街巷建棚或擔挑子串戶剃頭。
吳三桂反覆後,南寧被周軍佔領,此時距離明朝覆滅不過才二十年,是以不少百姓又重新蓄起了頭髮。
可是現在大清又打回來了,是以這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規矩肯定要重新立起來。
伍大本是南寧巡防營的伙伕,就憑他每月一兩半的軍餉,哪裡能養活這一家老小,為了多賺點銀子補貼家用,他老婆潘氏可是求了巡防營千總王門慶好幾次,才好不容易將這差使弄到手。
這幾日高州那邊,大清軍連戰連捷,“救出”了不少百姓,有很多人就是走邕江被遣送到南寧,所以一大早王門慶就上門通知,讓伍大趕緊去碼頭,好多掙幾個錢。
千總大人的照顧之情,伍大是感恩戴德,臨走的時候,還不忘讓婆娘去買些酒肉,好生招待下王大人,自個兒挑著擔子就出了城。
王千總說的果然不錯,這會碼頭處早就是人山人海,從高州送過來的百姓排了了幾隊,就這半個時辰的工夫,伍大已經剃了三個高州百姓還有兩個本地百姓的頭了。
一個頭十五個大錢,今天半天起碼能剃二十個,也就是三百個大錢,嗯,回頭去隔壁王乾孃家趁上兩包綠豆糕,婆娘可是提了王乾孃家的綠豆糕好幾次了,咱今天掙了錢,買回去也讓婆娘歡喜歡喜。
伍大的手藝很熟練,一邊小心地替客人掏著耳朵,一邊思量著如何討好婆娘,絲毫沒有讓坐在旁邊凳子上的客人有半點不適。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