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頭蛇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25章 知府大人不好了,好男兒留什麼辮,三頭蛇王,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一水東流下菊城,嶙峋黃石半江橫,風頹斷岸居民少,浪打扁舟過客驚,到眼蓼花開未了,浸空雲氣杳無聲,陽陰洞里人何在,露白蔑蒼月自明。
元至正十六年,為了防備愈演愈烈的南方義軍,元廷餘闕重修安慶郡城,增牆高至二丈有六,浚通三道護城壕,引江水環之,封城西北萬觀門。據載:“忠宣公三引長江水。故道自樅陽門引達北門,匯於段塘;一自同安橋引達清水閘,由板井巷轉太平寺繞八卦門、南門而東,與樅陽門濠合;一自便民橋引從清水閘,轉外濠,北注段塘。
正如當年的安慶舊城牆不能阻止蒙古大軍揮師江南一樣,這座重修的安慶城,也沒有阻擋住農民起義軍北伐,在短短五年後,也就是元至正二十一年,明太祖朱元章攻取安慶,因見安慶東控湖廣,西扼江南,實乃金陵鎖鑰,遂命常遇春加甓焉。
其後,明廷的歷代皇帝都非常注重安慶城防,洪武二十三年,安慶衛指揮使戈預重修安慶府城,並疏浚護城河,加池深一丈。嘉靖二十年知府吳麟於城內加甃以甓。明天啟三年知府陳鑣、通判歐騰霄大修城池,“今城磚大半載有天啟二年黃石磯、鴨兒溝等造處,並陶人姓名其上。崇禎八年知府皮應舉補其傾圮,知縣黃配玄續砌周城、馬道,北關一帶增高雉堞,建敵臺四個,三浚舊濠。
但由於弘光朝的不作為,屢次加固的安慶城並沒有成為金陵的屏藩,反而便宜了清廷,如今更是成為了楚軍水師西征的攔路虎。
自進了二月下旬以來,依靠著安慶兩岸強大的火力,清軍牢牢地把楚軍水師擋在下游,連續的勝利令清安慶守將胡守忠和安慶知府張楷彈冠相慶,只認為有此江防要塞在,髮匪定不能越雷池半步。
當然他們也知道安慶關係到湖口、九江的安危,雖然不將楚軍水師放在眼裡,但關防上卻沒有半分鬆懈,康熙十八年進士出身的安慶知府張楷甚至因為白天要忙於處理軍務,只能於夜裡問政,以至於安慶府的百姓有事,也只能在入夜後向知府大人稟報。
和往常一樣,今天入夜後,張大人就坐著轎子進了安慶城,他剛剛進了知府咱們,差役們還沒來得及點燈,府衙外就響起了急促的擂鼓聲。
“何人擊鼓,還不快與本大人升堂。”
居移氣、養移體,本官身為大清的五品大員,自然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的氣度,髮匪來犯,本官尚且不懼,晚上有人告狀,能值什麼事?
府內的差役們不敢怠慢,點燈的點燈,拿牌的拿牌,那些負責儀仗的衙役也拿好了大棍分列到大堂兩側,只等知府大人升堂。
“威武……!”
在衙役們的呼聲中,府外告狀的兩個人被差役押進了大堂,張知府拿眼一看,卻見得來人正是本府的舉人王大德,另一個卻是一身短打衣衫,臉上青一塊,紫一塊,看樣子是捱了打。
“堂下何人?有何冤屈,見了本官,還不下跪?”
雖說和王老爺相熟,可是在這公堂之上,張大人還是要顧忌朝廷體面的。
那被打的漢子“撲通”一聲跪倒在地,只趴在地上乾嚎:“青天大老爺,草民冤枉啊,草民是冤枉的。”
王大德卻微一拱手:“本老爺是順治十三年江寧鄉試舉人,按朝廷章程,可見官不跪,不過今天本老爺是來告官的。”然後抬手指向跪在地上不停求饒的漢子道:“知府大人,本老爺今天告的就是張五的娘子,張秦氏,今天本老爺去張五家收租,熟料,那張秦氏見本老爺玉樹臨風,風流倜儻,居然想和本老爺苟合,呸,本老爺乃是堂堂的舉人,詩書傳家,安慶城誰不知道我王大善人的名聲,如何肯因為美色失節,自然是抵死不從,這時正好張五回來,他不打他娘子,反而來打本老爺,因此被本老爺的下人們揍了一頓,這廝不服,非要扯著本老爺見官。”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