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逐鹿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44章 永安城下的首戰,三國之我是劉皇叔,明末逐鹿,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工曹從事尹默,在接到劉儼的調令後,在南郡長史馬良的協助下,率領三百工匠,三千民夫在九月中旬,抵達永安城下。
尹默字思潛,益州蜀郡人氏,因蜀中缺乏經學大儒,他便遠走千里,投入襄陽的五經博士宋忠,名士司馬徽帳下學習經學典籍。
赤壁之戰前夕,他在南郡避難,後來得龐統推薦,在南郡擔任勸學從事,但因喜歡鑽研墨家之法,經同窗好友李仁推薦。
被劉儼升任為荊州工曹從事,兼任南郡勸學從事。
“思潛,我現在調動五千士卒協助你,不知你何時能夠把甕城建好?”站在永安城外,劉儼指著永安城的方向,有些期待的問道。
“一個月足矣,然得確保工期施展安全才行。”尹默看著城頭,雖然有自信,但他也知道,城內的守軍,只怕未必會輕易讓他們築城。
“無妨,我會讓趙子龍將軍,率領三千龍驤騎兵,保護你們安全施工。”永安城外這片開闊地帶,一眼望不到頭,這可是騎兵縱橫的絕對主場。
吳懿要是敢派兵出城,定要叫他嚐嚐騎兵的利害。
“你們就現在百步外建立地基,然後我會派鷹揚營的黃漢升將軍,統兵壓制城頭敵軍,你們一路把城牆推近,直至與永安城相連。”
劉儼之所以如此自信,除了他手中的軍事實力外,最重要的是他用石灰泥,現在他的石灰泥工坊,不單單在夏口生產,武陵郡內更是發現大批的石灰礦。
還有製造火藥的硫磺、雄黃、硝石等原材料礦石。
這不七月份開始,工曹另一位從事李仁,就率領工匠進駐武陵郡,由武陵太守潘濬,郡尉鞏志抽調民夫,開始大量採礦生產。
武陵山區礦脈眾多,除了這些礦產外,還發現了一座銅礦,以及小型的銀礦,這對於荊州經濟發展,無疑會帶來巨大的騰飛。
而在零陵山區,也發現了一座大型鐵礦,一般這樣的礦山都伴有金銀礦石,雖然開採不易,但在這個時代,最缺雖然是人口,但最不缺的則是勞動力。
荊南四郡,每個郡的人口都超過二十萬,百分之八十都是窮苦百姓,每年至少有五個月,百姓是沒有生計的。
這個時候招募百姓開礦,只要管飯,再給點微薄的工錢,就有大批的勞動力。
因為很多時候,百姓都是要服徭役,徭役是義務工,不但要免費勞作,還經常吃不飽肚子,風餐露宿不說,還要受到官差打罵。
這就是前秦所謂的苛政猛於虎的由來,百姓除了繳納糧食賦稅,還要當兵,還要服徭役,而無論是當兵還是服徭役,在那個時代,都是九死一生的事情。
如此大環境下,這才有了秦末的農民起義。
這點歷史教訓,劉儼是知道的,也有深刻領會。
首先,劉儼廢除了傳承千年之久的無償徭役制度。
今後朝堂徵募徭役,百姓雖然必須服役,但朝廷官府必須管飽徭役肚子,其次要發放成年人,一日口糧做為工資。
也就是說每個徭役,每日工資不得低於五個五銖錢,這麼做雖然會加重朝廷開支。
但卻實現了藏富於民的道理,因為只要百姓手上有錢了,自然就能帶動經濟,朝廷經濟發展的情況下,也能夠徵收到賦稅。
如此迴圈之下,百姓生活水平提高了,朝廷也會越來越富有。
為此在採礦問題上,劉儼制訂了嚴格規定,百姓按正常勞作時間,每日管飯兩頓,必須吃飽肚子。
漢代百姓都是一天兩頓,只有達官貴人才會吃三頓飯。
每月可以領取三百銖五銖錢作為工錢,另外監工由工匠們自己推舉,德高望重,處事公平公正之人擔任。
劉儼這一番規章制度,不可謂是開天闢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