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花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4節,位面地主婆,二月花,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可是多半也是如臂指使。咱們如果急著打仗,等幾年等那蕭太后死了政權交替的時候不好麼?何苦現在用兵,耗費太大難度太大呀!”
皇帝點了點頭。這話有道理。雖然聽著不是特別順耳。特別順耳的話就是那種“咱們軍隊在皇帝您領導下最強大,兵鋒所到不管什麼敵人必然望風而降一片披靡”。可是這種吹捧的東西過節聽聽就行了,做事情得時候還是得用曾大這種勤儉持家的。皇帝說:“你接著說。”
曾大又說:“陛下,再說說咱們國內。雖然這一年間京城的市場是繁榮了,大家生活也方便了,可是這個根基不穩當。這是人家外面輸血的,不是咱們自己的能力。而且京城才有多大地方,周邊的人民是不是比從前過的好了?如果打仗,首先就得徵糧。這就是加重賦稅,這是干係到國本的事情!”
皇帝又點了點頭。這番話更刺耳些。換個心眼小一些的,當下就得懷疑曾大是否指桑罵槐,暗示他自己如此關鍵正是社稷股肱。不過皇帝倒沒這麼想,皇帝他是幾乎死過一次的人了,醒來的時候看見自己倉庫裡都把白布擺出來準備剪開發下去,等著繼位的堂弟夜裡留宿太后那邊都沒出宮!有過這種經歷,心理承受能力是很大的。而且這幾日政事堂爭吵,基本上也是說的這個。雖然政事堂的相公們說話比曾大好聽多了,不過意思是一樣的。皇帝倒有點讚賞曾大沒有避嫌的談到南海貿易的事情,這個立場很正確!皇帝呷了口茶,又道:“你接著說。”
曾大說了“敵”說了“我”開始說“兵”:“陛下!兵法的事情,臣不瞭解。不過軍隊吃空晌,騷擾地方,戰鬥力很差勁,這個事情,是大家都看到的!如今承平日久,就說樞密院裡,有多少人曾經打過仗?最有經驗的也就是二十幾年前做過百夫長千夫長打過邊境小摩擦,嘉獎上來的。這個戰備的經驗不足。讓咱們這些將領帶領上百小隊血戰,的確驍勇,可是這和調動整國實力的大戰進行戰備,這不是一回事兒。這樣的大戰經驗,太祖太宗的時候我們有過,現在已經百年了!這個時候就算是懂兵的,也有些紙上談兵!”
皇上皺了皺眉,這一點政事堂倒沒人說起。文人指責武人不會打仗,這話聽著就有點荒謬,輕而易舉的就能被駁斥個“you can you up”。可是說的不對麼?說的對!因為幾十年內本國真沒有打過仗。這也沒什麼……“未出茅廬而知三分天下”的人才,這世上是存在的!可是這樣的人才有多少?本朝的樞密院裡有沒有?那簡直就是一個機率問題了。
曾大緩了口氣仔細勸:“收復十六州,大家都想!但是一動兵戈,這是牽涉了整個國家的命運!再仔細都不為過。不管打還是不打,都不能一激動就下決定!”
皇帝聽曾大這意思,雖然說了“打還是不打”,可是字裡行間,還是偏向於“不打”的。“不打”的意思是“不現在打”。國家正是快速發展的好時間,出點成果,多積累些,足夠強大了,甚至隨便在邊境上走一圈都能把人嚇趴下了。這就是所謂的“仁義之師”“不戰而屈人之兵”。
皇帝這樣想了,也覺得心情比較平靜了。這些日子被主戰派忽悠的“我國強大,就該趁勢而起,建立不世之功勳”的激盪心情,也和緩下來。他不由得稱讚曾大:“卿真是老成謀國之士。”
曾大可不敢認這話。他苦笑了一下:“天下才智之士多了,只是我幸運,得到了和您直接對話的機會而已。這見解並沒有什麼了不起的。”
皇帝只當他是謙虛。
曾大不是謙虛。曾大說:“陛下,若說‘知兵’,朝廷中央的人,不如地方帶兵的人。我覺得,您可以適當召人回來,也好知道軍隊的真實情況,再做判斷。”
皇帝聽他這麼一說,不由得心中一動:他還真想起一個人來。皇帝想到現在朝中武官主戰,文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