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80節,我當太后這些年,刀豆,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那些人不瞭解他……”
馮憑嘆了口氣:“他人不壞的,受無罪之殃了。當初皇上立後,朝中有人反對,是他建議皇上立我的,在皇上面前也幾次替我說話。我心裡一直感激他。”
她回憶道:“他也就比皇上早去一年多,死時也才二十五歲,只比皇上多一歲。”
楊通道:“說起均田這事,娘娘覺得,當年他為何會失敗?”
馮憑道:“事情是好的,出發點也是好的……朝廷的事,你也知道。許多政策,本意是為了百姓,可是下發落實下去就變了味了。實施中出了錯,可追究起來,就是施政者的責任,是政策本身的不是。”
楊通道:“娘娘說的對。可是當政者既手執權柄,就應該要知道,任何政策要實施,要下放,大多都會面對這樣的問題。會有利益爭鬥,有人會惡意曲解,有人會藉機謀利,正因如此,才越要求為政者但凡有政令下,都需小心反覆考量,考慮到任何漏洞,防備任何可能的不利。需知道,對朝廷只是一道小小的政令,若不可行,撤銷便是,但對普通百姓的影響卻是致命的。如果為政者連這些基本的都不考量,一拍腦袋就決策,心血來潮就施政,最後遭到反對了,損害百姓利益了,就說,政令是好的,只是下面人落實有問題。這樣也可以嗎?”
馮憑道:“你說的對。”
皺著眉,半晌,她又說:“但均田這事,不能與之同論。均田是朝廷的大事,是皇上的心腹事,根源已久,勢在必行,絕不是一拍腦袋就來的。”
楊信說:“的卻是根源已久,勢在必行。”
他道:“失敗的根源呢?”
馮憑看了一眼他:“你說呢?”
楊信說:“依臣愚見,烏洛蘭延均田失敗的根源,乃是支持者不夠。”
她來了興趣:“你說說。”
楊通道:“這場均田中,得罪的利益者太多,而獲得利益者太少。”
“均田,”他道,“無非就是奪了豪強貴族的部分田地,分給百姓。至於目的麼,無非就是,一是讓無地的百姓有地可種,可以徵收更多的賦稅。二是避免豪強貴族聚斂土地和人口,藉此獨佔一方,侵吞朝廷的稅收,威脅朝廷的統治。”
“試問娘娘,這件事中,得罪的利益者是誰?獲利的又是什麼人呢?”
馮憑道:“你倒是說說。”
楊信遂直言道:“此均田中,得罪的人,無非是貴族、豪強,甚至佔有土地和人口的王室宗親,外戚,還有享有土地的軍功貴族。獲利的人呢,那些無地之人,佃戶,農民,遊民……退役的軍人。詔令中甚至也包括權貴家養的私奴,然而這些人都不能完全算在內,因為權貴家的私奴往往願意依附主人,而不願意單獨立籍,為朝廷繳納賦稅。所以獲利的只是這些數量不多的底層百姓。試問這些普通百姓,他們能有多大的力量,和這些豪強貴族相抗衡?”
他侃侃而談道:
“的確,他們願意支援均田,他們巴不得朝廷分給他們田地。可娘娘別忘了,這均田是由誰去均的?是皇帝親自去均,還是太后親自去均的?還是他烏洛蘭延親自去均的?不還是要靠那些大大小小的官員去均嗎?那些官員是什麼,那些官員不就是貴族、豪強,王親,軍貴?指望他們自己從自己身上割肉嗎?”
馮憑說:“這話也對。”
楊信說:“此事,還有一個人能獲利,能獲利的就是皇上。他烏洛蘭延也能獲利,他可以借均田之機攬權,位極人臣,可是,除此之外,還有誰是獲利的?”
他道:“得罪的人太多,而支持者力量又不夠。”
馮憑說:“照你說,這事就沒法幹了?”
“也不是沒法幹。”
楊通道:“改革這種事,從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