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影孤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零三章 憫忠寺,穿越人世間的少年,狐影孤航,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五人鼓氣疾奔,再次跟著火跡來到大廟,文昊停下,看那廟前匾額上“敕建憫忠寺”五個大字,心想自古忠義為人稱讚,連敵人也莫能外。
自從決定在天龍世界努力發展之後,這裡相關的一切,文昊都重點了解過的,這憫忠寺更是在人世間去過現場緬懷。
憫忠寺,後改名法源寺,就位於平京市xc區教子衚衕南端的法源寺前街,那時,已經成為佛協、佛教圖書館的所在地。
裡面收藏了眾多名貴的佛教藝術品與書籍,特別是大悲壇內陳列的大量佛經版本,數量多、版本珍貴。
這憫忠寺原本是唐貞觀十九年太宗為紀念跨海東征中死難的將士,在幽州城內建的一座寺廟。
但寺廟還沒有建成,太宗就去世了。後經高宗李治、武則天多次降詔,於武后通天元年最終建成,命名為“憫忠寺”。
歷經51年建成的憫忠寺規模宏大,寺內建有一座高閣,名為憫忠閣,有諺語“憫忠高閣,去天一握”來描述它的高大。
後來安祿山和史思明更是分別在寺的東南和西南建了兩座木塔,來彰顯各自的作為。
後來,唐武宗李炎繼位後,全國範圍開展興道滅佛的運動,憫忠寺依仗太宗高宗開國建業,憫緬忠烈的初衷倖免。
到遼代時,憫忠寺經天災人禍多次毀滅,也經過多次整修,遼大安十年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重建,最終奠定了寺廟的基礎。
後來又幾經重建,幾經毀壞,直到明正統三年由司禮太監宋文毅等巨閹牽頭出資重建了寺院。
清順治年間增建了戒壇,康熙年間重修了藏經閣。雍正年間大修後改名為“法源寺”,定為律宗寺廟,是專司傳戒授法的皇家古剎。
隨後就綿延至現代。
寺廟雖屢次建、毀,但終因忠義長存,得以存世。
緬懷之後,按住思緒,五人隨後再順著焦線追去。
待繞過廟旁,通向廟後,這時廟中鐘磬、木魚及誦經之聲突起,正是廟中群生的晚課開始了。
聲音此起彼伏,蔚為壯觀,讓人自慚形穢,五人不願被眾僧見到,於是沿著牆腳悄悄而行,見焦線透過了一大片泥地,來到一座菜園之中。
這時菜園靜悄悄,好似無人,幾人來到菜園的籬黎笆之處,就聽得園中有人在大聲叱罵,他立即停步,四女也隨即停步。
只聽有人罵道:“你怎地如此不守規矩,出去這麼長時間,害得老子擔心了半天,生怕你從此不回來了。老子從崑崙山巔萬里迢迢的將你帶來,你太也不知好歹,不懂老子對待你一片苦心。這樣下去,你還有什麼出息,將來自毀前途,誰也不會來可憐你。”
這人語音中雖甚惱怒,卻頗有期望憐惜之意,似是父兄教誨頑劣的子弟。
文昊悄悄掩到籬笆之旁,只見說話的人卻是是個和尚,又肥又矮,宛若是個大肉球,他手指地下,正兀自申斥不休。
和尚所申斥的正是那條透明的大蠶,不用說,這人就是那慧淨和尚了。
文昊見冰蠶在地下急速遊動,似要逃走一般。只是一碰到一道無形的牆壁,便即轉頭,雖然左衝右突,卻始終不敢越過地下畫著一個黃色圓圈。
果然天下萬物,相生相剋,莽牯朱蛤如此,冰蠶也不例外。
慧淨和尚罵一陣,從懷中掏出一物,大啃起來,卻是煮熟的的羊頭,他吃得津津有味,從柱上摘下一個葫蘆,撥開塞子,仰起脖子,咕咕嚕嚕的喝個不休。
正這時,忽聽得菜園另外一端有人叫道:“慧淨,慧淨!”矮胖和尚一聽,吃一驚,忙將羊頭和酒葫蘆,塞入稻草堆中。
只聽那人叫:“慧淨,慧淨,你不去做課,躲那裡去啦?”
慧淨和尚搶起腳邊的一柄鋤頭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