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伯族歷史
瑪斯指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錫伯族歷史,開局十三副盔甲:我殺出了三百年,瑪斯指導,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源
關於錫伯族的族源,佔主流的是鮮卑說[6] ,女真說[7] [8] [9] [10] [11] [12] ,持女真說的學者還具體指出錫伯族源於女真瓜爾佳氏蘇完部[13] ,此外,也有學者認為,錫伯族最早起源於高車人色古爾氏,發源於貝加爾湖南部的蘇古爾湖,公元429年,北魏太武帝遠征高車後,始遷嫩江流域。[14]
關於錫伯族白圖騰:
遠古時代的神秘傳說:在錫伯族民間傳說中說,錫伯族先民——鮮卑,古時南遷時,在鮮卑山(今大興安嶺)中迷失了方向,被困在山裡。後來,有一種神獸在前引路乃得出山,才來到南方大澤(呼倫貝爾草原)。這種獸,狀如虎而五爪,文如狸而色青,大如狗而迅走。錫伯族保留有供奉“鮮卑獸”(瑞獸)的習俗。將繪製的獸形圖案,掛在住室西或北牆上,久而久之就成為錫伯族標誌性圖案。
古錫伯國
據史料記載,錫伯國原是金朝所封之國,都城在錫都,即喜都,又稱蘇完城、蘇完顏城,今吉林省長春市雙陽區。元末沒落,於明朝第二次稱國號,最終於明末衰退。[14]
“從金天輔六年(1122年)至明萬曆十六年(1588年),雙陽錫伯國共存在466年。金代的錫伯國是由錫伯人、四部中的小黃頭女真部被金廷遷入雙陽後建立而形成的。“錫伯部強盛時,永吉、磐石、樺甸、伊通以及長春、吉林兩市的邊緣地帶,皆為其領地。”[15] [15] 所謂海西四部,即扈倫四部(葉赫、輝發、哈達、烏拉),就是錫伯國(扈倫國)。
金元時期
12世紀下半葉,蒙古人在統一東北過程中,錫伯人同女真人一起抵抗蒙古軍,不少人逃入人煙稀少的森林,成為後來史稱“林中百姓”的一部分。戰爭中,洮兒河、綽爾河流域錫伯人部族的農業生產遭到很大破壞,不少農業用地被闢為草原牧地。元代,泰州等地的錫伯人回到綽爾河、洮兒河流域,農業生產得以恢復,屬遼陽省管轄。
生產得以恢復,屬遼陽省管轄。
明清時期
明末,兀良哈三衛蒙古大部南遷,科爾沁部擴張到兀良哈三衛地區,洮兒河、綽爾河等地區為其控制,自此,錫伯人又處在了科爾沁蒙古人統治之下。
錫伯族
明末,女真人建州部崛起。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蒙古人科爾沁部聯合錫伯、葉赫、哈達、烏喇、輝發、卦爾察、朱舍裡、訥殷8部,以抗擊努爾哈赤,結果九部聯軍敗績,史稱“九部之戰”。此後,努爾哈赤用安撫手段,對主動歸服者賜予“佛滿洲”(佛,滿語意舊)之稱,與滿洲人一視同仁。不少錫伯貴族投奔努爾哈赤,即歷史上的“錫伯滿洲”,其中有的被授以官職,被稱為“錫伯世管佐領”。九部之戰後,努爾哈赤根據盟旗制度將科爾沁蒙古人分為十旗,錫伯人被編入科爾沁蒙古十旗。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科爾沁蒙古將錫伯、卦爾察、達斡爾等丁口“進獻”給清政府。自此,錫伯人等族被稱為“伊徹滿洲”(伊徹,滿語意新)。
錫伯八旗
錫伯人重新整編為65個牛錄,分別調往齊齊哈爾、烏拉吉林(今吉林市)、伯都納(今吉林省扶余地區)等地駐防。這是錫伯族在清代史上的第一次南遷。此後,又移防到盛京所屬的開原、遼陽、義州、金州、興京、牛莊、撫順等地,其中有部分被派往順天府,部分留駐京師,分配到滿蒙八旗當差。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平息準噶爾之亂後,清政府為了加強伊犁地區防務,從盛京將軍所屬的盛京、鳳凰、遼陽、開原、牛莊、廣寧、熊嶽、復州、岫巖、金州、蓋州、錦州、義州、興京和撫順15處強徵錫伯官兵1020名,連同眷屬40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