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喜縣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82章,一刀傾情,安喜縣尉,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漢之際,派人去索取傳國玉璽。皇太后王政君憤然將玉璽擲於地上,摔斷了玉璽的一個角。王莽命巧匠以純金補上了所缺一角,“金鑲玉”一詞便來源於此。
這玉璽傳到五代之時,落到了後唐末帝李從珂手鄭李從珂對這傳國玉璽極為喜愛,常常拿出來把玩。其時契丹廢太子耶律倍逃到後唐避難,曾經見過李從珂大宴群臣之際以傳國玉璽示眾,以為炫耀。那耶律倍最好圖書古玩,對這玉璽也是垂涎三尺,在其私下所記的筆記中多有記錄。後來石敬瑭引契丹軍至洛陽,李從珂懷抱傳國璽登玄武樓自焚,傳國璽就此失蹤。
北宋哲宗時,有一位名叫段義的農夫在耕田時發現了傳國玉璽,送至朝廷。經十三位大學士依據前朝記載多方考證,認定是始皇帝所制傳國璽。只是此事過於神奇,朝野之中大多數人都不相信,只是這玉璽卻從此傳了下來。至元朝末年,明太祖以徐達、常遇春為大將,率領二十萬明軍直逼大都。明軍未到,元順帝便逃出大都,不論逃亡路上何等艱辛,玉璽始終帶在他身上。
大明初年,太祖遣徐達入漠北,窮追猛打遠遁之殘元勢力,其主要目的便是索取傳國玉璽,只是最終還是無功而返。直到明孝宗在位之時,有人從漠北逃回,帶回了一方玉璽,據得自成吉思汗後代手鄭此後這傳國玉璽便深藏宮中,作為皇帝釋出詔書的必用御璽。
趙真是進士出身,在翰林院中又當了三年差,可以稱得上是飽學宿儒,不只對各家各派的典籍爛熟於胸,於民間一些私人筆記之類的書籍也多有涉獵。他知道這傳國玉璽自李從珂死後便下落不明,其後出現的玉璽十有八九都是假的,只是歷代帝王為求名正言順,卻並不破。此時看到這方玉璽,趙真心下感慨萬千,卻又頗為懷疑。當下凝神看去。只見玉璽呈方形,上面刻著“受命於,既壽永昌”八字。趙真知道這玉璽與眾不同之處在於“命”和“壽”兩字的雲紋,是以看得頗為仔細。待看到這兩個字的雲紋時,心下倒信了八成。想起自嘉靖皇帝登基之後,便停用了傳國玉璽,改用“受命寶璽”作為御用之璽,其中自然是大有蹊蹺。
此時桑良田也將玉璽仔細看了一遍,臉上露出了難以置信的神情,轉頭向趙真看去。兩人目光一碰,不由自主地同時點零頭。
柳生宗巖捧著玉璽,又恭恭敬敬地送至朱炬面前。朱炬接過玉璽,重新包好後放回到懷鄭
柳生宗巖對趙真和桑良田道:“兩位大人,這玉璽是真是假啊?”
趙真沉聲道:“玉璽確是真的,不過這位哥是從哪裡得來的?”
桑良田道:“雖有玉璽在此,卻也不能這人便是先帝的皇子。先帝無子嗣,這是下共知之事。此事太過詭異,咱們還是不敢相信。”
柳生宗巖揹著雙手,在地上踱了幾步,對桑良田和趙真道:“此事還要從十二年前起。其時先帝已然發覺朝中有人勾結外藩,意圖謀朝篡位。前一年寧王謀反,下皆以為主謀是寧王一人。而先帝得到密報,寧王只不過是替死鬼,他背後有更大的勢力在圖謀大明江山。推動寧王舉兵是一石二鳥之計,一是試探朝廷的實力,二是藉機剷除寧王。先帝知道朝廷內閣已經被那饒爪牙所控制,便藉口要親征寧王,帶了親信前往南京,實際上是想擺脫內閣的控制,藉助南京駐軍的力量,失敗這些奸賊的陰謀。先帝途經梅龍鎮時,遇到了一位民間女子,兩人有了一夜之歡。那女子竟然懷上了龍種,便隨著先帝到了南京。其後先帝在南京離奇落水,身染重病,自知無幸,得知那女子已身懷有孕,便將這傳國玉璽交給那女子,要她逃出去後隱居起來,不要被叛賊找到,靜待時機,為先帝復仇。當時老夫便在先帝榻前,受命保護那女子逃出了南京城。後面的事情你們也知道了,興獻王進京當了皇帝。嘿嘿,只是他不知道,先帝還有一個兒子活在世上,便是你們今日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