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喜縣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327章,一刀傾情,安喜縣尉,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眾人各懷心思,一時之間都沒有說話。片刻之後,只聽柳生宗巖沉聲說道:“昔年老夫帶著族人從扶桑國出走,歷盡千辛萬苦,終於逃到了大明國。若是沒有老夫一力主持,如柳生旦馬守等人早已死無葬身之地。老夫到了遼東之後,大明國的大官派人請老夫到中原做事,答允事成之後,不惜裂土分茅,將遼東之地分封給老夫。”
柳生宗巖說到這裡,慕容丹硯和王小魚不曉得軍國大事,並不覺得有什麼不對,厲秋風、戚九和蕭東卻是心下大驚,暗想柳生宗巖多半是在胡說八道。大明與大宋不同,立國之初,太祖皇帝朱元璋便為後世子孫立了規矩,若有外敵攻打大明,一不和親,二不納貢,三不割地。眼下大明立國已有百餘年,還從來沒有割讓過土地。
昔年英宗皇帝在土木堡被韃子俘虜,瓦剌太師派出使者到了北京,威脅大明讓出黃河以北的土地,方能放回英宗皇帝。韃子原本以為將英宗皇帝扣在手中,自然是奇貨可居,何況其時朝廷主事的乃是孫太后,性子剛硬,朝臣對她極是敬畏。而這位孫太后正是英宗皇帝的生母,兒子被俘,孫太后豈有不屈服之理?也先以為必定能夠用英宗皇帝逼迫大明朝廷割地求和,待到明軍退過黃河,偏安於東南,不只失去了大片土地,更失去了關中和河套一帶軍馬馬場。而瓦剌獲得土地、軍馬和人口,從此可以碾壓明軍。不出十年,便能渡過黃河,長驅直入,一舉滅掉大明,一統天下。
也先打定了主意,親自統率大軍逼近京城。使者臨出發之前,也先再三叮囑使者說道,孫太后雖然性子剛硬,不過畢竟是一個婦道人家,想來沒有什麼見識。而大明的名臣名將,大半都已死在土木堡,留在北京城的文臣武將不足為慮。是以你到了北京城之後,見到孫太后和大明朝廷的臣子,一定要威言恫嚇,使他們心生畏懼,乖乖地割讓土地,不敢再與成吉思汗的子孫相抗。
韃子的使者隨著也先參加了土木堡一役,親眼看到二十萬明軍一戰崩潰,已橫遍野的慘狀,對大明早已起了蔑視之心,即便也先不吩咐他到北京城耀武揚威,他也不會給孫太后和大臣們什麼好臉色。只是使者萬萬沒想到他在孫太后和諸臣面前虛張聲勢,威言恫嚇了一番,原本以為孫太后會嚇得六神無主,諸臣更是驚得唯唯諾諾,對自己提出的條件盡數答應,可是孫太后聽他說完之後,壓根沒有回答,只是命人將他送至館驛歇息。使者沒有想到孫太后會如此應付自己,倒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稀裡糊塗地到了館驛,一路上還以為自己說話不夠兇狠,孫太后和諸臣才不會害怕,心下後悔不迭。到了館驛之後,他心中已然有了打算,待到次日見到孫太后和諸臣之時,一定要變本加厲,非得讓這些漢人屈服不可。
哪知道第二日一早,瓦剌使者沒有等到前來請他的禮部官員,卻見到了新任大明兵部尚書于謙。于謙對使者說道,雖然英宗皇帝北狩,不過大明不會投降。若是瓦剌將英宗皇帝送回北京,兩國可以永結兄弟之好。若是瓦剌大軍南下,大明勢必奮起抗爭。刀兵一起,勝負殊未可知。願使者回去告知瓦剌太師也先,大明立國之時,太祖皇帝鑑於大宋受了遼、金、党項、韃子的輪番欺侮,割地納貢,不只丟盡了趙氏皇族的臉面,而且害死了無數忠臣良將和漢人百姓,是以寧肯玉碎,不為瓦全,若是再有異族妄圖奪取中原,大明一不和親,二不納貢,三不割地,死戰到底。後來永樂皇帝登基做了皇帝,更是將都城遷往北京,誓要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瓦剌想要用英宗皇帝來逼迫孫太后屈服,別說孫太后性子剛硬,絕對不會因為自己是英宗皇帝的生母便會答應也先的條件,就算孫太后想要答應,祖宗留下的遺訓她也絕對不敢不遵從。否則割讓大明土地換得英宗皇帝南歸,只怕大明朝也沒有了孫太后和英宗皇帝的立足之地。
瓦剌使者聽於謙說完之後,心下又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