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敏傑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七十七章 挺進大阿勒山,亞歷山大四世,季敏傑,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駕——駕——”

菲尼克斯帶著3000卡帕多西亞重騎兵、米特拉達梯的2000本都重騎兵和50輛鐮刀戰車、弗拉阿特斯的1000馬其頓騎兵、巴迪斯的1800庫爾德騎兵、阿爾卡拉馬斯的1500具裝甲騎在阿拉斯河右岸的狹窄平原上行軍。為了減少行軍的阻力,菲尼克斯特意繞了原路,雖然多走了些路,但也避免了行軍途中的非戰鬥減員,阿拉斯河可以隨時給士兵和戰馬補充水源。

沿著阿拉斯河一直向上遊行軍,可以直接繞過巍峨的大阿勒山,菲尼克斯此行並不是要攻破亞美尼亞都城阿爾吉什提希尼利,因為騎兵無法攻城,步兵雖然是強行軍,卻也不一定能比聯軍的騎兵先回到亞美尼亞。所以,菲尼克斯打算用騎兵在大小阿勒山設伏。

阿拉斯山由熔岩和火山灰等火山噴出物堆積而成,是一座錐狀火山,由兩座山峰組成,分別是海拔5165米的大阿勒山和海拔3907米的小阿勒山,兩山之間是由長達13公里的山脊連線。其中大阿勒山也是亞美尼亞高原地區最高山峰,山頂終年被積雪覆蓋。

大阿勒山(亞拉拉特山、阿拉臘山)是土耳其最高的山峰,因其地理位置和在基督教的聖經《創世記》中記載的諾亞方舟最後停泊地的傳說而遠近馳名。《舊約-創世紀》裡記載了這個家喻戶曉的故事:上帝制造了一場超級大洪水,諾亞心地善良,打造了一艘方形的船,載著親人,包括各種動物,在洪水上漂泊了40個晝夜。大阿勒山成為諾亞方舟戰勝大自然後停泊命運的所在。這是後來亞美尼亞人無論如何都不會放棄大阿勒山的原因,或說是原因之一。因為大阿勒山不但對亞美尼亞重要,對整個人類也非常重要。

後來的外高加索三國之一的亞美尼亞,其國徽中間有個山頂的圖案,這座山就叫大阿勒山,不過,這座山不在亞美尼亞境內,而在鄰國土耳其境內。兩國就這個國徽的問題還發生過很搞笑的口角。

土耳其對國徽事件沒少表達過抗議:我們國家的山,憑什麼划進你們家的國徽?亞美尼亞卻說:大規模殺戮的事先不提,你敢說大阿勒山以前不是亞美尼亞的?在亞美尼亞人的心中,大阿勒山就是聖山,是亞美尼亞精神寄託的最高峰。就像富士山之於日本的精神寄託一樣,你能想像富士山不屬於日本嗎?無數亞美尼亞人會向西遙遠大阿勒山,他們多麼希望他們心中的聖山,有朝一日能回到亞美尼亞的懷抱。

亞美尼亞人也許會意識到:他們有可能永遠都收不回大阿勒山了。但是,他們的態度依然是永不放棄,絕不承認《卡爾斯條約》(1923年蘇聯和土耳其劃分邊界的的條約,大阿勒山從此就劃給了土耳其)。

菲尼克斯在大阿勒山西麓海拔1500多米的隘口處佈置下了伏兵,隘口的長度超過5公里,可惜寬度超過了2公里,並不是非常狹小,無法達到有效圍殲敵軍的效果,但只要前後夾擊進行肉搏戰,那聯軍騎兵必定蒙受重大損失。只要留下一半的聯軍,此戰就達到了目的。

由於提前達到,所以馬其頓的騎兵得到了足夠的休息時間,但也只有一天多的時間,聯軍的騎兵就到了,這超出了菲尼克斯的煜祺。菲尼克斯把1500具裝甲騎佈置在正面,當然,只是敵軍進入隘道以後正面出擊,不然也是需要埋伏起來的,聯軍的斥候最起碼會探查幾十裡以外的情況。3000卡帕多西亞重騎兵埋伏在隘口東側也就是大阿勒山西麓,2000本都重騎兵和50鐮刀戰車佈置在隘口西邊的緩坡中的密林裡,1000馬其頓騎兵和1800庫爾德騎兵分別佈置在大阿勒山南麓和隘口西側的阿拉斯山南麓。所有戰馬都口銜枚,佈置在離通道2斯塔狄亞開外,防止發出響動驚擾敵軍。而且所有騎兵全是從山的北側進入密林的,這樣就不會留下大軍進入密林埋伏的痕跡。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亞歷山大四世

季敏傑

殷商玄鳥傳

摟住油菜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