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收徒與否
冒水指尖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37章 收徒與否,穿越六零當知青,我家小院通香江,冒水指尖,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這位名叫蘇洲的雕刻師傅,以一座城市的名字為名,他的名字竟與那座美麗的城市相似,彷彿預示著他將擁有一段不平凡的人生。
林承鈺一直尊稱他為蘇師傅,儘管他年紀尚輕,還未滿三十歲。
但是他是結過婚的,然而,由於出身問題,他遭受了女方的背叛,被戴上了那恥辱的綠帽子。
在他被通知要下放時,他毅然決定用家中祖傳的幾枚明清時期非常厲害的歷史人物用過的印章石,換取了一張前往香江的船票。
這幾枚印章石承載著家族的歷史和榮譽,可他沒有辦法,只能用它們換來了來往自由的船票。
他經歷了無數的艱辛和困苦,從杭州偷渡而來,乘坐的正是環球航運的貨船。
一路上,他不畏艱險,勇敢前行。
他的頭腦聰明機敏,上船後便迅速與環球航運的人建立了聯絡。
下船後,他順利加入了宋林集團。
在這個艱難的過程中,蘇洲師傅展現出了遠超常人的堅韌毅力,他對藝術的執著追求令人肅然起敬。
他的故事猶如一部跌宕起伏的傳奇,充滿了坎坷與波折,讓人在為他的遭遇感到惋惜的同時,也被他的勇氣和智慧所深深折服。
林承鈺對蘇洲師傅欽佩有加,他曾親眼目睹過蘇洲的雕刻手藝。
那是一種最具蘇杭特色的昌化石雕刻,這種獨具匠心的藝術形式,與壽山石薄意和壽山石雕刻有異曲同工之妙。
它基於石頭的色彩變化,雕刻師可以大膽地將靈感化為現實。
明代民間石材雕刻技藝的高超水平,有力地推動了昌化石的開採和利用。
昌化石不僅成為了宮廷和地方官員的珍愛之物,用於收藏和禮品交換,還被雕琢成精美的工藝品,遠傳至歐洲,成為了文化交流的橋樑。
這一次也不例外,在法國雕刻家與瓊斯教授不遺餘力的宣傳下,他的印章石成功贏得了不少香江外籍人士的青睞。
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裡,蘇洲的印章石雕刻更是受到了這些人的熱烈追捧。
“蘇師傅,接下來的日子你可有的忙了。要是忙不過來,你可以去人才市場招一些學徒,讓他們幫你打理打理。”
林承鈺一邊說著,一邊暗自琢磨,還得再找幾個印章石雕刻師才行。
畢竟他們公司的雕刻師一直以來都是專攻和田玉和翡翠的。
宋子清向來對和田玉和翡翠情有獨鍾,這兩種玉石不僅具有極高的收藏價值,其升值空間也相當可觀。
然而,相較之下,這些印章石在文化藝術領域的價值同樣不容小覷。
“好,我這就去人才市場招聘人,不過,雕刻師這一行可是非常講究天賦的,我找的徒弟必須符合我的要求才行,沒有合適的,我寧缺勿濫。”
蘇洲聽了林承鈺的建議,點點頭表示贊同,也覺得自己缺打下手的人了。
不過徒弟也不是輕易能找到的,不合適,他寧願不收。
他在杭州那邊可是看過不少徒弟告師傅,子女告父母,妻子告丈夫的。
他也是受害人之一,被妻子直接告得差點下放。
現在想想,他的心都痛得不行。
他不光被妻子背叛,就連他的已經十歲的兒子也恨不得他消失。
要知道他之前只有這一個兒子,對於他疼愛有加,他要星星,就不會給月亮的,但是他還是毫不猶豫地直接當著大家的面說他是壞分子,要和他劃清界限。
十來歲的孩子,心裡十分清楚,自己說出的每一句話,都如同一把利刃,直插在父親的心上,甚至可能將他逼上絕路。
林承鈺敏銳地捕捉到了蘇洲內心深處的傷口,洞察到他暫時還沒有收徒的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