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37章 水來土掩,大明元輔,雲無風,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這就是天”。
但祖先崇拜就比天崇拜具體多了。學界的觀點認為中國文明有兩大徵候特別重要,一是以血緣宗法家族為紐帶的氏族體制(TribeSystem),一是理性化了的巫史傳統(Shamanismrationalized)。兩者緊密相連,結成一體,並長久以各種形態延續至今。
思想史學家認為新石器時代考古發現證明,中國文化無可爭辯的重大原始現象之一,就是祖先崇拜。其他文化也多有祖先崇拜,然而中國的祖先崇拜有其獨有的特徵。
思想史學者們的說法對於常人而言,算是用詞比較生僻,這裡就不多談,咱們“說人話”。其中一個重要關鍵是,自原始時代的“家為巫史”轉到“絕地天通”之後,“巫”成了“君”(政治首領)的特權職能。這種“巫君合一”(即****)與祖先——天神崇拜合一(即人神合一),實際上是同一件事情。它經由漫長過程,儘管王權日益壓倒並取代神權,但二者的一致和結合卻始終未曾解體。
這也就是說,從遠古時代的大巫師,到堯、舜、禹、湯、文、武、周公,所有這些著名的遠古和上古政治大人物,還包括伊尹、巫咸、伯益等人在內,都是集政治統治權(王權)與精神統治權(神權)於一身的大巫。這和王權壓倒神權之後,“巫”成為民間儺文化後有明顯區別。
眾所周知,中國的歷代統治者都喜歡“封神”,把一些曾經的傑出古人尊封為神祗。但是一般人不會去考慮這件事的基礎是什麼——即為什麼皇帝有權力封神。
因為他是“天子”,代表的是“老天爺”,而這種思想的起源,至少就可以追溯到“巫君合一”時代去。
到周初,這個中國上古“由巫而史”的程序,出現了質的轉折點。這個轉折點就是周公旦的“制禮作樂”。它最終完成了“巫史傳統”的理性化過程,從而奠定了中國文化大傳統的根本。
“德”與“禮”思想的行成,就是這一理性化完成形態的標誌。
“德”是由巫的神奇魔力和循行“巫術禮儀”規範等含義,逐漸轉化成君王行為、品格的含義,最終才變為個體心性道德的含義。
周初講的“德”,處在第二個階段上,“德”在那裡指的是君王的一套行為,但不是一般的行為,而主要是祭祀、出征等重大政治行為。
日久天長,它與祖先祭祀活動的巫術禮儀結合在一起,逐漸演變而成為維繫氏族、部落、酋邦生存發展的一整套的社會規範、秩序、要求、習慣。
也就是說“德”首先是與“祀”、“戎”等氏族、部落、酋邦重大活動相關的非成文法規。“德”在周初被提到空前的高度位置,與周公當時全面建立以王的政治行為為核心的氏族——部落——國家的整套規範體制,即“制禮作樂”有關。
這個“制禮作樂”的“德政”可分為內外兩個方面:“敬”與“禮”。
接下來,孔子細化並昇華了“德”與“禮”的要求,這裡又要把出自《左傳》的那句經典拿出來: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然而“祀”有個前提,先人的墓穴你總得給他建好並細細維護,先人的靈位你總得有地方認真供奉。為什麼長期以來中國人都很害怕離開“祖宗之地”?因為祖宗就在那裡,你不能守著祖先的墓穴認真祭祀,那你這個人就是“缺德”的。而不是說中國人害怕陌生環境,不敢離開自己熟悉的地方,沒那一說,中國人的開拓性本來是很強的。
如是,中國自古以來講究事死如事生,民間如此,皇家更是如此。
文化根源說清楚了,回頭看看就很明白“陵工”為什麼重要了。
皇帝的陵工,與其說最重要的是給皇帝本人死後享受,其實不如說是給後來的子子孫孫輩皇帝們一個可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