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16章 準備,大明元輔,雲無風,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其實也只能說她跟高務實交往久了,對於這些事情的認識又有了提高。

黃芷汀道:“短期內,安南可以買馬;長遠一些的話,將來還可以買柞蠶絲及各類柞蠶製品。”

馬在這個年代真是好東西,哪裡都要。安南那邊缺馬,這是肯定的,那邊自己所產的馬匹幾乎都是各種矮腳馬,包括其臨近的廣西也是一樣。

這種矮腳馬在山路運輸上倒是可以一用,或者作為安樂馬給女子、小孩騎乘也不錯,但以之作戰就比較扯淡了。

不過就高務實所知,安南那邊的地形,甚至包括中南半島除了幾塊平原之外的地方,北方戰馬似乎都不大適用,所以黃芷汀說“短期內買馬”大概也是從這裡考慮。

即安南的確需要一批戰馬,只是要的量有限。當然,有限歸有限,運輸馬匹佔的運輸量挺高,這個交易的確可以避免空船南歸。

至於說將來買柞蠶製品,那倒是好事,因為遼南的養蠶業是高務實在遼南的一個關鍵性安排,將來的發展肯定挺快——養蠶這事兒其實沒那麼難,而且柞蠶本身也相對好養,他又是搞的“集中培訓”,一看就是為了大規模爆產量做的準備。

兩個人於是便就這件事又商議了一會兒,大體上給定了下來,安南買馬的量的確談不上多大,但也不算很小,大致一次船隊可以買馬五百匹左右,一年可能在兩千匹的水平。

其實這些馬到了安南並不一定全都會進軍隊,很多社會地位較高的人都會去買,特別是武將,不過那都不是高務實現在有興趣詳細琢磨的事了。

說起來遼東的經濟本來就很畸形,要把遼東和安南撮合上還真不容易。

比方說農業方面,遼東和全國各地都不太相同。明初,全國屯田包括軍屯、民屯為九十萬三千三百一十三頃,約佔當時耕地總面積八百五十萬七千六百二十三頃的百分之十點六二。那麼明初遼東的情況如何呢?遼東是“屯田之外,別無地土”。29GG

《全遼志》記載是“率田歸屯種,收其籽粒,而各軍餘丁又每歲出據以給公上之用。即間有科田起稅,如河濟之例,然總全鎮會之,屯種之田,十而八九矣。”可見在明初,遼東土地的經營形態主要是軍屯,這是明代遼東經濟的重要特徵。

當然這個情況到了後來還是有變化,一是遼東經濟的軍事性質日漸削弱;二為遼東經濟的總趨勢是日漸殘破。

遼東經濟軍事性質日漸削弱,主要表現在自永樂初年至嘉靖末年,遼東屯田的日益衰落及軍屯向民田的轉化。這個時期遼東的屯田雖衰落了,但從整體上來說,遼東經濟還在發展。

根據高務實升任巡撫以來查閱卷宗來看,遼東軍屯在洪武末年永樂初年最發展,屯田達兩萬五千三百七十八頃,軍屯佔全部耕地的十之八九。永樂十七年年,遼東屯田只有兩萬一千一百七十一頃,較永樂初年減少了四千二百零七頃,減少了百分之十六點五八。

自此以後,屯田數量日漸減少。正德三年,屯田為一萬七千九百三十一頃,較永樂十七年又減少了三千二百四十頃。

不過民田為兩萬一千五百九十三頃,與永樂初年相比增加了一萬五千頃以上。此時屯田只佔耕地面積的百分之四十五點三七。

嘉靖四十四年年,屯田額為一萬零九百二十四頃,較正德三年又減少了七千頃。民田為兩萬七千四百九十一頃,較正德三年增加了近六千頃。屯田佔耕地面積的百分之二十八點四四,明顯下降。

嘉靖以後,遼東經濟的第二個變化就是日漸殘破。嘉靖年間以前,遼東軍屯雖日漸衰落,但民田卻在不斷增加。然而嘉靖年間以後,軍屯、民田均在日益減少。

比方說去年,也就是萬曆十年,遼東有軍屯八千九百零三頃,民田兩萬四千一百八十八頃,總耕地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西晉二當家

陽光老頭

大唐:李二!你傳我皇位幹什麼?

回家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