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94章 高務實最重視的對手,大明元輔,雲無風,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遼東大災,還斬了毛文龍,廢了東江鎮,這也為後來吳橋兵變、三順王投清有直接關係。三人在東江亂後,歸於登州鎮,鬱郁不得志,造反後卻直接被皇太極力排眾議而封王,更重要的是,給後金帶去了最緊缺的水師和紅衣大炮及葡萄牙射手(包括受過葡萄牙教官訓練的射手),此外還攻入朝鮮,逼朝鮮不與東江補給。
這一頓操作下來,使得大明對後金的包圍網徹底破裂不說,甚至還反過來包圍了大明。
同時,崇禎繼位沒多久,皇太極就率軍千里轉進,如上文所述潛越袁崇煥、殺了趙率教,橫掃京畿,這也最終間接地殺了袁崇煥。
但更重要的是,這一波搶掠關內,徹底團結了蒙古和滿洲本來分裂的局勢,其還在內鬥中順手搞死了三貝勒莽古爾泰,打服了代善和阿敏,順便整了自己的“聰明弟弟”睿親王,為韃清真正從部落聯盟轉向國家做出了重大貢獻。
睿親王就不多說了,本來傳檄而定的天下讓其一紙剃髮令逼反,也是厲害厲害,了得了得,而且還居然讓自己小嫂子成功戲耍,比其兄長真是差遠了。
所以高務實一直認為皇太極的能力遠遠超過努爾哈赤,尤其是戰略大局觀。皇太極雖然沒能活到清軍入關那一天,但他是韃清在關外立足、政權走上正軌,為清軍入關做好各方面準備的真正奠基人。
如果要總結下他對後金韃清政權的幾個貢獻,高務實覺得至少有這麼幾條:
其一是,對努爾哈赤在遼東地區的農奴制度暴政施行了一定的改革,緩解了激烈的滿漢民族矛盾,穩定了基本盤。
其二是,兩次東征,迫使朝鮮與明朝絕交,改向韃清稱臣,同時強迫朝鮮每年向後金輸入大米、布匹等歲貢,使韃清脆弱的經濟得到輸血。
因孫承宗、袁崇煥在遼西的堅城要塞體系基本完成,在皇太極時期,對明朝遼西堡城的戰爭,採取長期圍點打援的方式。如果沒有從朝鮮榨出來的物資,單靠清軍自己的後勤補給是肯定撐不住的。
尤其是在松錦戰役期間,在韃清要求下,朝鮮給清軍提供大米等軍糧援助,正是有了朝鮮提供的糧食,前線清軍才抗得住,否則韃清多半要比明軍更早崩潰。
其三是,完成對漠南蒙古的控制。皇太極多次發動西征,順者拉攏,逆者打壓,滅了察哈爾,收服土默特,漠南各部向皇太極稱臣,並迫不得已尊其為蒙古大汗。
皇太極稱帝時,又設立蒙古衙門,發展成後來韃清的理藩院。“滿蒙聯盟”這一幾乎縱觀韃清始終的國策,就是在皇太極時代成型的。韃清版圖也從努爾哈赤時代的遼東一地,擴充套件到皇太極時期的從東北到河套,反過來給大明北疆來了個全面包圍。
在經濟上,清軍能跑到宣化、張家口和山西大同,和當地明軍、晉商做貿易。
在軍事上,清軍可以從遼西—薊州、河套—宣大兩個方位,對大明京師的東北、西北兩個方向構成威脅,戰略主動權掌握得更加明顯。
1629年冬,皇太極第一次入寇的“已巳之變”,清軍還是從北京東北的遵化入塞。到了崇禎年中後期,清軍數次入寇侵明,已經從北京延慶、山西大同一線入塞了。
其四是,皇太極完成了清軍的軍事體制與軍事裝備改革。透過設立滿、蒙、漢八旗,拉攏耿、尚、孔漢人將領三順王,吸收漠南蒙古各部騎兵等手段,皇太極時期的清軍,已經發展成一隻步、騎、炮兼備,協同作戰能力嫻熟的野戰軍集團。
其五是,實現學習明朝的官僚體制改革。尤其是皇太極稱帝后,仿照明朝設立六部,開科取士。
努爾哈赤時代那個還保留大量部落血親政權遺風的後金,在皇太極的改造下,才被逐漸打造成一個封建集權政權國家的雛形。
所以說,皇太極是明亡清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