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093章 博碩克圖的野望,大明元輔,雲無風,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博碩克圖濟農比高務實還小兩歲,正是雄心萬丈的年紀,大抵處於天老大、成吉思汗老二、他排老三的思想狀態之中。
這樣的年輕人青春朝氣,有把想法付諸實踐的勇氣,所以他對於堂堂蒙古濟農反被把漢那吉壓過一頭十分不滿,卻因此忽略了現實因素——把漢那吉比他更加擁有天時地利人和。
所謂天時,其實就是大明的態度。無論他理解也好,不理解也罷,認可也好,不認可也罷,現在的大明依舊是國力碾壓蒙古的存在,而且內部基本平靖,只是在這一次出現了一點意外。
一點在急於完成開藩禁計劃下,出於陰差陽錯而導致的意外。但大明的體量和號召力依然遠不是他鄂爾多斯部所能比擬。
博碩克圖本來認為有圖們汗的牽制,土默特根本不可能在已經失去對青海土默特控制的情況下,還對他發起實際的打擊,因此答應了出兵。即便後來聽說大明朝廷派出了那位在草原上被稱為降三世明王的高務實前來平叛,他也沒太當回事。
在博碩克圖看來,高務實的漠南之戰和遼南之戰雖然打得不錯,但那兩戰都有一個前提,即蒙古人在主動進攻之下被高務實判斷準了目標,實際上打了兩次守株待兔的戰爭。戰爭的過程雖然複雜,但並不改變這一基礎。
博碩克圖對此不屑一顧,他認為只要自己發揮蒙古騎兵的機動優勢,不和高務實打什麼決戰,就能避免遭受漠南、遼南類似的敗績。
他記得切盡在遼南半年之後曾給他分析過,說明軍的實力在這十幾年中呈現出不斷增強的趨勢,無論是軍隊的武器裝備,亦或者軍心士氣,乃至於出操的時間都比十幾年前要強得多,戰鬥力也因此自然獲得了很大的提升。
這種時候,還指望像庚戍年一般,兩三萬騎兵壓著十多萬明軍隨便打,還能打得明軍不敢出城,那已經是根本不可能的了。漠南之戰中明軍雖然實際出戰的機會不多,但卻打出了劣勢兵力的步兵頂著騎兵衝擊還能反攻的戰鬥,這便是其中的明證。
至於遼南之戰,那就更不必提,明軍不僅是水陸聯合作戰打得精彩無比,而且再一次用步兵頂住了炒花部精銳騎兵的決死衝鋒。這說明什麼?說明至少在正面戰場上,蒙古騎兵相對於火器質量明顯提升的明軍步兵已經沒有了優勢。
博碩克圖雖然已經和切盡基本鬧翻,但他對切盡的智慧還是有比較清醒的認識的,況且切盡當時的分析十分詳細,他就算不想承認也不行。
所以,他這一次倒也算是正視了明軍在正面作戰上的優勢,打定主意不和高務實打正面決戰,而是把思路又換回了蒙古兵的老傳統——襲擾戰。
尤其是當他得知高務實的大軍居然沒走長城以南,反而直接從河套過來的時候,他就更加堅定了這一看法。
在博碩克圖看來,高務實兩三萬大軍直插河套,那麼他能帶的糧秣肯定不會太多,自己如果找準機會發動奇襲,不求把高務實的大軍當場擊敗,只需要想辦法燒掉明軍糧草,這次戰爭實際上就已經取得了勝利。
明軍可不是蒙軍,丟了後勤那就是丟了命,說今天餓死就不可能捱到明天,一旦高務實所部糧草丟失,自己只要在草原上繞著他們監視幾日,便可以過去打掃戰場了。這勝利簡直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
這其中唯一的一處隱憂,就是切盡所部的動向。據探子傳來的訊息說,切盡長子伊勒都齊在“數日之前”領了一支兵馬往東去了,看起來很可能是去拜見或者迎接高務實。
考慮到探子同時彙報說楚庫克爾在切盡老營的兵力依舊充足,博碩克圖認為伊勒都齊並沒有帶去切盡部的主力,或者頂多他和楚庫克爾一人領了一半——這符合蒙古人的傳統。
如果伊勒都齊真的帶了切盡所部一半去幫高務實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