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077章 手握大軍八十五萬,大明元輔,雲無風,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兵部侍郎邢玠為尚書,總督薊、遼、保定軍務,經略御倭。
這裡的邢玠就更有意思了,他是以兵部侍郎的身份既擔任了總督,又擔任了經略。
綜上所述,以高務實的身份地位和過往事功而言,他做個“經略”本來是沒有任何問題的,甚至就連他一人兼管大明的最強七鎮,其實也不是大問題。
大問題出在哪呢?就出在高務實自己之前所驚訝的:他沒有卸任戎政侍郎,實際上是以戎政侍郎兼任了七鎮經略。
這個性質就大不相同了。
眾所周知,戎政侍郎雖說名義上只是京營的“二把手”,但由於大明文貴武賤已久,“總督京營戎政”和“協理京營戎政”其實早就出現了高低錯位甚至上下倒懸的狀態——你讓彰武伯楊炳在高務實主持京營會議的時候真把自己當“總督”,對高務實頤指氣使試試看?他怕是要嚇尿。
所以協理京營戎政早就是實際上的京營“一把手”了。而且那還是以前,經過高務實去年的一番騷操作,京營分成了禁衛軍和生產建設兵團,此二者都直接聽命於“協理京營戎政”——即高務實本人。
而這其中,生產建設兵團不負責作戰,只負責後勤、裝備等事務。於是負責作戰的禁衛軍變得有且僅有唯一一個頂頭上司,也就是戎政侍郎。
換句話說,現在哪怕是皇帝要調動禁衛軍,理論上來說都必須透過高務實這個戎政侍郎。
本來這個制度的設立,是因為當時高務實要確保禁衛軍不會也被當成過去的京營一樣,被朝廷各部呼來喝去瞎使喚,做些掃灑大街、疏通下水道之類的事情而耽誤了練兵,但後來就形成了一種情況,即戎政侍郎正兒八經地擁有了禁衛軍的控制權。
這個局面,相當於戎政侍郎和禁衛軍司令之間已經形成了類似於總督與總兵的關係,也就是文官控制武將,文官實際上是“文帥”。換言之,如果現在京營體系下面又新設諸如御林軍、羽林軍之類與禁衛軍並行的編制,則他們也都應該是戎政侍郎管轄的。
如此麻煩就來了,高務實以戎政侍郎兼任薊遼、宣大七鎮,就相當於是掌握了大明京師及周邊幾乎全部的作戰兵力。
有好事官員掰著手指頭算了算:遼東有兵十八萬,薊州有兵十八萬,昌平有兵六萬,宣府有兵十三萬,大同有兵十二萬,山西有兵七萬,保定有兵四萬……七鎮總兵力高達七十八萬有餘。
如果再加上禁衛軍的六萬,那就是將近八十五萬大軍!
錯非高務實是個文官,而且是“歷代忠良”的出身,否則現在等著他的可能就不是什麼“質疑”或者“議論”,而是直截了當的口誅筆伐,甚至“人人得而誅之”了。
其實現在質疑這個任命的官員倒也不是懷疑或者擔心高務實會造反,因為那其實並不可能——文官的統兵權是直接來自於皇帝的臨時任命,並不代表他對這些軍隊有所經營。
換句話說,就是他手底下的這些軍隊只是因為“奉皇命”所以聽他的臨時指揮,平時並不歸他管,這個就顯然不滿足造反的必要條件。
造反需要的是長期把持一支軍隊,把這支軍隊養到只認這個統帥,而根本不認皇帝的程度——所以朝廷壓制的一貫都是總兵,而不是什麼巡撫、總督亦或者經略之類的文官。
畢竟,這年頭的總兵基本上都是靠家丁打仗,而家丁是不認皇帝聖旨的,他們只聽家主的吩咐。李成梁等就不說了,即便戚繼光號稱不養家丁,但實際上整個戚家軍都相當於是他的家丁,差別只是他沒有拿戚家軍士兵的賣身契罷了,從威望上來說沒有太大的區別。
這也是去年戚繼光進京任禁衛軍司令的時候明明只帶了那麼點人,也老老實實停在京師之外早請示晚彙報,詢問自己什麼時候可以進京的原因。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