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7章 決戰沙城(十八),大明元輔,雲無風,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問題大不大?
本來應該不大,但事實上可能有點大。
因為圖們算漏了人。
當然,也不能說是算漏了,而是他根本不知道還有張秉忠和張萬邦父子的存在。
負責以五千騎兵押送牛羊的將領名叫以兒鄧臺吉,是腦毛大的二弟。
以兒鄧,其父名為靉塔必汗,生有十子,分別為腦毛大黃臺吉、以兒鄧臺吉、扯臣臺吉、青把都兒臺吉,速克赤把兔兒臺吉、卜言兔思扯赤臺吉、額兒得尼醜庫兒臺吉、阿民臺吉,拱兔臺吉。
眼下蒙古臺吉之多,光從他們一家就能看得出來了。
他們這一部,是察哈爾部汗庭最重要的支持者,實力頗為不弱。其中長子腦毛大是黃臺吉,控弦之騎八千;次子以兒鄧控弦之騎五千;幼子拱兔控弦之騎五千。其餘諸子皆約兩千騎兵。整個部落有三萬兩千騎左右,實力強大,不遜於朵顏三衛。
[注:蒙古人有幼子守灶傳統,因此這裡的幼子拱兔臺吉實力超過其餘兄長,僅次於長兄,與次兄並駕齊驅。當年拖雷之所以強,也是因為這個傳統。]
恰臺吉和圖們都選擇了分兵,這在傳統的戰略思維上來說,似乎都錯了,因為通常來講,打仗想要獲得優勢,一個重要的關鍵點就是集中兵力。
但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某些小說一個小鎮能塞進去十萬大軍,實際上怎麼可能?兵力的分配,不說別的,最起碼也得受地形約束。
早在成吉思汗時代,蒙古就開創了一種寬正面、大縱深、大魚鱗開進隊形:蒙古大軍向向敵開進時,其隊形通常是前鋒、前衛、左、中、右路軍和後衛組成。
此時,各路軍之間保持很大的間隔,從左路至中路的間隔為以騎兵傳遞夫一天的行程為準,行軍中的前後距離也很大。
這樣的隊形便於分進合擊,同時也是為解決寵大的騎兵部隊行軍中的水源和天然牧場而採取的隊形。某些小說十萬鐵騎進小鎮、進縣城,那個太玄幻了……是燕京宛平縣麼?
以蒙古進攻金朝為例:蒙古軍10萬人,再加每騎有空馬兩三匹,這樣有30萬至40萬馬匹的大軍,絕不能在一條狹窄的正面上行軍,更不能一條線上行軍。
當時蒙古軍開進的隊形為左翼自陰山山脈起,右翼至後世內蒙古太僕子旗寶昌,河北省張北縣一帶,雙方相距幾十裡。
那一次的左翼由速不臺指揮,右路軍由哲別指揮,中路軍由木華黎指揮,成吉思汗本人隨中路軍行動。這種行軍,就形成了寬正面、大縱深的大魚鱗隊形。
而西征花刺子模時,正面寬度也很大,從左翼至右翼需要騎兵傳遞三天的行程。當然,這是騎兵史上從未有過的開進隊形,而現在的蒙古騎兵也不如當年厲害了,所以各部分相距基本在一日或者略小於一日的路程。
正是因為反正不能擠在一起,而且此處的地形因為是恰臺吉故意算好了的,也無法展開太多的軍隊,因此恰臺吉分兵之後,圖們才毫無顧忌地跟著分兵,這不是瞎指揮,而是因地制宜。
至於恰臺吉在兵力弱勢的情況下,不僅不老老實實固守,反而出動分兵去襲擊圖們的後路牛馬大隊,也是典型的蒙古作戰思路,來歷麼……依然是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的大“扎薩”中有明確規定:“永遠進攻”。
他不是裝逼,他只是認識了騎兵的本質——這是一個進攻性兵種,永遠不應該拿來做被動防守。
事實上,炮兵皇帝拿破崙在滑鐵盧之戰後,也深刻認識到了這一點,他在1815年滑鐵盧會戰後,恢復了法軍這樣一個原則:“任何一個騎兵指揮官不主動攻擊敵人,而讓敵人攻擊自己,便應受到降級處分。”
可見在戰略戰術上,古往今來還是有不少通用的道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