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7章 決戰沙城(十三),大明元輔,雲無風,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燃篝火,以免城中明軍看出,派人通知兩路叛軍。”
本來布日哈圖還要提醒他這一點的,但他既然自己想到了,布日哈圖就不必多嘴了,反而笑著恭維了一句:“大汗思慮周詳,臣萬萬不及。”
圖們汗心裡得意了一下,擺手道:“這都是多年養成的習慣而已,沒什麼好說的……本汗也要趕緊吃東西了,你也留下一起吃吧。”
蒙古人的習慣倒是比大明直截了當,沒有臣子不能與皇帝同桌的規矩,布日哈圖也沒謙虛,於是很快兩個人就開始在圖們的中軍大帳之中大快朵頤起來。
而與此同時,高務實也匆匆從城樓上下來,手裡拿著玳瑁製成的單筒望遠鏡——這玩意他在安南會見傳教士之後終於想起來要搞了,不過京華燒製玻璃的技術還在研究當中,而廣西就有天然水晶產地(廣西喀斯特地貌,水晶礦不少,不過中國最著名的水晶產地在江蘇),於是高務實直接讓人拿天然水晶磨鏡片,開始製造望遠鏡了。
磨鏡片本身對於大明這種手工業極其發達的時代並沒有什麼難度,難的是這年頭沒法確定鏡片度數,而高務實本身對這個行業全無瞭解,他也不知道怎麼弄,只能簡單的告訴工匠們,“望遠”的效果由鏡片的弧度決定。
其實這年代的水晶用處不多,基本上也就是做珠寶,而中國人比較特殊,從古至今最喜歡的都是玉,對其他寶石的興趣不大——起碼比世界其他各地人的興趣都小。
更有意思的是,有色水晶多少還有些市場,無色水晶反而少有人喜歡,這就導致了無色水晶在大明的價格其實很低的詭異情況。
當然,這其實也是中國古代明明很早就會燒製瓷器,但卻沒能製造透明玻璃的主因。本身燒製瓷器和燒製玻璃的關鍵技術幾乎是相通的,但中國的古人一直在想方設法把玻璃燒得“渾濁”起來,以使得它們看起來有“玉”的韻味……
現在高務實忽然要扭轉這種思路,顯然也不是一天兩天就能成功的。
言歸正傳,高務實剛才在城樓上檢視圖們的軍營,現在和麻貴兩人都是一臉微笑地下了城樓,曹淦在一邊也顯得很輕鬆,語氣輕快地道:“看來圖們汗還沒太蠢,這是打算要走了。”
麻貴嘿嘿一笑:“可惜圖們的部下不知道侍中學究天人,竟然能做出千里眼來,竟然就這樣大搖大擺地在軍中扎草人,哈哈哈哈!”
“學究天人”這事兒要稍稍解釋一下,望遠鏡這東西,在歷史上本是明清時期耶穌會叩開中國大門的一塊重要的敲門磚。後世有學者認為中國最早提到望遠鏡的歷史文獻是1615年刊印的、由葡萄牙來華耶穌會士陽瑪諾(1574—1659年,1610年入華)所著的《天問略》。
而望遠鏡的真正發明者是荷蘭米德爾堡的眼鏡工匠利伯休。他於1608年用水晶透鏡首創了折射望遠鏡。1609年伽利略依據傳聞和他對於折射光學的已有知識,很快也創制出了望遠鏡,並第一次把它用於檢視星空。
1626年由德國來華的傳教士湯若望所著的《遠鏡說》,是中國第一部介紹西方望遠鏡知識的專著,望遠鏡的實物最早傳入中國的時間可能是在1622年,攜帶者即是湯若望。
因此,在如今的萬曆朝,望遠鏡還沒有出現,高務實現在成了望遠鏡的發明者。
曹淦胸膛一挺,自豪地道:“我家老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既然有了千里眼,想必順風耳也是能行的。”
高務實笑了笑,沒答話,心裡卻忍不住嘀咕:我還真能後知五百年……而且我前知還不止五百年呢。至於順風耳……我倒是也懂一點,但好像現在並不具備那個技術條件的基礎。
但他這地方忍不住想吹吹牛,順口道:“順風耳的確是可以造的,不過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