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04章 京華集團的定位,大明元輔,雲無風,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不過由於朱載堉對錢沒有概念(歷史上他甚至堅持不繼承王位),所以高務實給的分紅比例也低得驚人,只是由於他的“專利”實在有點多,最終這筆錢攏在一起倒也頗為可觀。
而績效分紅,則是給予各產業的日常管理者的,如高瑞(高小壯)、高孟男、帥嘉謨、高思棠這些人,除了正式的薪酬之外,都是有績效賞賜可以拿的。
不過高務實這廝的績效賞賜,拿“低保”比較容易,拿後續的幾個更高檔次就很難。為了這個績效賞賜的劃分,高陌的內務處和高國彥的財務處聯合起來搞了幾個月才大致定了個績效等級,當然,這就沒有必要一一細說了。
但要順帶提一句的是:高珗、高璋、高璟這種帶兵出征的“將領”,也拿績效賞,不過這一類的賞賜,是由高務實自己獨斷的,只是走京華的帳。
所以高務實現在的股份制,是一種“中國特色”股份制,它既有先進的一面,相當於後世“股權激勵”的做法,也有“腐朽”的一面……相當於權錢交易。
其中還有“靈活機制”,就是高務實可以用“面子”來找權貴們籌款,不過這一手屬於備用技能,現在高務實還沒有動用過——他的“現金流”迄今為止都還是充裕的。
只是不知道隨著金港城的建設全面啟動,以及開始建造純粹的軍艦之後,這個充裕還能不能維持。也許到時候他要考慮稀釋一小部分股權,或者拿面子來換錢,這些得到時候再看。
既然不需要學習荷蘭東印度公司和英國東印度公司的制度體系,那麼要學的就只有經營手段了。
永樂朝對安南的控制之所以失敗,歸根結底是入不敷出,虧本太嚴重;歐洲人的殖民統治能夠在全世界範圍內鋪開,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他們的殖民地政策可以盈利。
殖民地盈利,則又有很大一個原因,是類似於東印度公司這樣的代理人模式。
東印度公司首先考慮的是盈利,其次才會考慮持續開拓殖民地,而開拓更多的殖民地,又是為了更多的盈利——只有這樣的“利滾利”,才是可以維持的。
“京華十六條”裡那麼多關於商業的條款,就是為此而設。甚至包括其中政治意味很濃的一些條款,本質上來說也是為了能保障這些盈利。
但高務實知道,不管是英國還是荷蘭的東印度公司,都有一點是他不能隨意學的,至少在安南不能隨意去學。
這一點,叫做掠奪式殖民地政策。
比如說英國東印度公司很長時間內在印度莫臥兒王朝保持著零關稅的特權,這一點高務實就沒學。雖然“京華十六條”完全出自高務實的決定,但他卻給安南留了一點安慰——京華也要全面繳納百分之一的稅。
歷史上的英國東印度公司在掌握了印度的政治和軍事大權之後,很快便以掠奪取代貿易,成為其獲利的主要手段,高務實認為那正是他們覆滅的開端。
當時東印度公司政權在握,便迫不及待地利用它來實現最大限度的掠奪。公司每征服一地,就掠奪國庫、敲詐王公貴族。
1757年,東印度公司攻陷孟加拉首府穆爾希達巴德後,從孟加拉王公西拉傑的國庫中搶走價值370萬英鎊的財寶。隨後,東印度公司扶植米爾·賈法爾成為孟加拉的傀儡統治者。米爾·賈法爾又“賠款”100萬英鎊,向加爾各答的英國商人支付50萬英鎊。這些財富甚至超過了東印度公司全年貿易的總和。
最開始的和平經商方針被擯棄,戰爭、領土擴張,增加稅收等取而代之,東印度公司看起來收益更豐了,卻也已經一步步走向死亡。
發動戰爭、殖民、掠奪、販賣鴉片……東印度公司在從事著高額利潤的買賣同時,由於競爭消失,內部的腐敗也日益加劇。
自176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