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79章 “刑天”行動,大明元輔,雲無風,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這一日也是事多,剛剛議論好繼續出兵,另一個非正式的出兵命令也來了。

為什麼叫非正式呢?因為來的是朱翊鈞催促高務實彙報安南局勢的聖旨,但為什麼詢問安南局勢和“出兵命令”掛上了鉤,是因為朱翊鈞在這道聖旨中引用了他爺爺世宗嘉靖帝的一首詩。

這首詩是這麼寫的:

大將南征膽氣豪,腰橫秋水雁翎刀。

風吹鼉鼓山河動,電閃旌旗日月高。

天上麒麟原有種,穴中螻蟻豈能逃。

太平待詔歸來日,朕與先生解戰袍。

此詩的名字,叫做《送毛伯溫》,是當年嘉靖準備出兵摁死莫登庸的時候,寫給南征主帥毛伯溫的,此後安南一戰雖然沒有真正打響,但莫登庸畢竟是畏懼請降了,因此毛伯溫功成而返,此詩遂成千古佳話。

這首詩淺顯直白,論文學水平當然很一般,不過意義卻很重大,尤其是最後一句“太平待詔歸來日,朕與先生解戰袍。”被後世不少人津津樂道。

朱翊鈞似乎也很喜歡這句,之前高務實中了六首狀元之後,他送給高務實的那首詩裡,“二百年來真魁首,朕為文曲落書丹”似乎就和這句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而這一次,他直接把“原版”送來了,這個意思就非常明顯了,他需要高務實的“太平待詔歸來日”——換句話說,就是儘快抵定安南然後回來,朕已經等著賞你了。

而既然鄭松是詐降,想要太平待詔,當然就只能趕緊打啦。

次日一早,高務實登臺點將,領大軍出征。此次南下,雖然分出去莫玉麟和阮倦的四萬餘人,但因為有鄭軍的降兵,所以兵力依然極盛。

計有高務實家丁護衛團近五千,廣西狼兵四萬餘(部分留在了升龍),莫氏降軍三萬,鄭氏降軍三萬,依然保持了十萬以上的大軍。

對於安南而言,十萬正規軍,那無疑是排山倒海一般的大軍——除非你相信當年安南人抵抗大明時真的有七百萬大軍。

這真是個神奇的數目,因為當時整個安南的人口大概只有“七百萬大軍”的一半,經過了一兩百年到現在,安南人口估計也不過就是五百萬左右。

嗯,這七百萬“火星兵”可能是開外掛刷出來的。

但高務實這十萬大軍卻是實打實的十萬多人,他甚至沒有玩中國曆朝歷代都喜歡玩的把戲——號稱。

十萬大軍,按照過去的習慣,號稱三十萬、四十萬,其實問題不大,甚至號稱五十萬也不是不可以。

但高務實沒有這個愛好,他在出兵的同時,派出黎、鄭降臣前往南方宣諭,就是直說已經“出兵十五萬南下”,絲毫沒有虛誇——莫玉麟和阮倦手裡還有四萬兵,加上艦隊,十五萬只多不少。

阮潢的反應目前尚不得而知,倒是鄭松的反應很有意思。

高務實的主力兩日後抵達靜嘉府,發現這裡的官員都跑沒了,軍隊也早已撤走,靜嘉府實際上成了一個“不設防城市”,而且鄭松很老實的履行了他在降表中的態度:避免百姓受苦——所以百姓沒有撤走。

高務實沒有就此發表看法,照例在城外露營,只是派人安撫了城中百姓,又挑了幾個後黎朝的降臣暫時把城中事務管理起來,免得一些牛鬼蛇神都跑出來渾水摸魚。

要知道,把治安搞壞了,也是會影響他高按臺聲譽的,畢竟從現在起,這裡就是“光復區”了。

又往南走了三日,到達演州府,此處是當年大明交趾承宣布政使司下轄的一個直隸州,領芙蒥縣、瓊林縣、茶清縣三縣,後黎朝也沒有對此作出改變,仍稱演州。

在明屬時期,這裡設有演州守禦千戶所,另外設有芹海門巡檢司、羊變社巡檢司兩個巡檢司。後來有些什麼變化高務實不是很清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西晉二當家

陽光老頭

大唐:李二!你傳我皇位幹什麼?

回家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