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61章 南察風波(廿九)破陣,大明元輔,雲無風,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冷兵器中的絕對主力都是槍矛,長矛兵在古代絕對是古代最有效的兵種。

長柄兵器進入戰場,除了車兵與騎兵使用之外,在步兵使用中亦很廣泛,方陣中的長矛兵是接續在盾牌步兵後面,利用盾牌與盾牌之間的空隙進行突刺。

步兵對抗騎兵,除了使用火器和弓弩外,排成緊密的方針,用密集的長矛刺殺幾乎是唯一有效的方式。

大致在眼下這個冷熱兵器交替的時代,如歷史上的大明白桿兵、瑞士長矛兵、西班牙大方陣等著名軍隊,都靠長矛對付騎兵,其中西班牙大方陣還需要靠長矛兵保護火槍手,這和高務實現在這套理念非常接近。

長矛的實用性是非常強的,中國南北朝時期,戟、戈等古典長兵器基本都被淘汰了,軍隊士兵大規模製式使用的長兵器漸漸就只剩下槍矛一類。而歐洲也一樣,自14世紀開始,步兵使用長矛和斧槍(一種瑞士人特有的冷兵器,槍和斧頭的合體,中國一般翻譯成“瑞士戟”),這導致封建騎士開始衰落。(便宜剋制昂貴,昂貴者必然呈現衰落之勢。)

冷熱兵器交替的時候,通常火槍兵和長矛兵配合使用,當時已經有了使用火繩槍的槍兵隊,而因為火槍為單發射擊之故,在射擊與射擊間容易受到敵方步兵與騎兵的突擊,在敵方突擊時僅有槍托做為防身鈍器的火槍兵太過於無力。因此當時的火槍兵身旁常有手持長槍的槍兵負責保護,這也就是西班牙大方陣的真正核心。

一直到刺刀發明才改變了這種局勢。有了刺刀,火槍兵也有了強大的近戰能力,能單獨在近戰中對抗敵人的騎兵和步兵,於是開始有國家編制出全員皆為火槍兵的部隊,大幅提升戰力。

關於刺刀,中國方面最早的文獻記載為1606年,何汝賓《兵錄》的銃刀,而西方首次出現在17世紀法國巴約訥(Bayonne)的一場農民爭執中。當時的農民將小刀插入來福槍槍口內,用以襲擊敵人。到了十八世紀時,插座式(Socket)刺刀出現,是由火槍槍管的右橫方突出的型別,這是因為當時的火槍為前裝式,進行裝填彈藥時不會干擾。

京華目前所產的火槍也還是前裝,只不過是燧發前裝並配備了紙殼定裝藥而已,所以高務實搞出的刺刀,也是插座式刺刀。其採用了長矛的刺式攻擊,取代三眼銃的鈍器攻擊,配合火槍三段擊而形成一個另類的西班牙大方陣。

好處是武器裝備更統一,方便後勤保障,也方便訓練,符合高務實一貫的簡化後勤思路,使單兵作戰能力培養的效率倍增;壞處則是它在真正抵抗騎兵衝陣的那一瞬間,戰鬥力是不如長矛兵的。

不過,當衝陣騎兵的衝擊力用盡,雙方開始陷入混戰之時,長度更加合理的刺刀,則比長矛兵更加好用。

簡而言之一句話,刺刀的最大特色,其實就在於“遠近皆可,威力不弱”。換句話說,它其實是個萬金油,啥活都能幹。

蒙受巨大傷亡而終於衝殺到刺刀陣前的八百蒙古重騎兵,按照布日哈圖的戰前要求,在戰馬臨近刺刀陣前約二十步時,忽然齊齊掏出一個頭套,人向前傾,伸長左臂,將那頭套套在馬首之上。

巨響的問題,這批精銳重騎兵靠精湛的馬術強行控馬來克服了,但戰馬會自動避讓“亮而尖”物品的習慣卻不好靠馬術克服,是以他們臨時準備了布頭套。

訓練有素的優秀騎兵戰馬,是可以短時間內無視視線而全憑騎士駕馭命令來行進的。蒙古人因為經濟原因,重騎兵日益減少,但這在另一個程度上使得能夠入選重騎兵的騎手更加精銳,馬術更加了得,他們顯然有這樣的能耐。

張萬邦原本鎮定自若的臉色在此時變得難看了一些,但他並無懼色,只是深吸一口氣,抽出佩刀罵道:“兩千重騎兵換老子兩千步兵?圖們這老小子怕是不懂算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西晉二當家

陽光老頭

大唐:李二!你傳我皇位幹什麼?

回家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