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61章 南察風波(廿六)陣容,大明元輔,雲無風,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則各式裝備數量都要再提升一些,總兵力也達到了人。

車營編制隨著高務實的勝利又做出過一些改變以適應戰術變化,但不管怎麼說,按照戚繼光的思路,這三萬人才能形成一個“完整編制”。

可惜理論雖好,在大明的軍制下卻很難辦。理由之前說過,總兵的兵權一直被壓制,而明軍方面也根本沒有高達三萬人的常規編制——這編制放在後世紅藍內戰時期,相當於藍軍的一個整編師了。

因此,在戚繼光本人坐鎮薊鎮的時候,可以這樣訓練和“編制”,但當他走後,這個編制實際上已經不復存在。唯一的好訊息是,他出任禁衛軍之後將這個編制和高務實一商量,搞出了很接近於袁世凱“小站新軍”的類北洋軍編制。

而戚金雖然帶了一個完整的車營來瀋陽,可這次卻又留了一千人在瀋陽看家,只帶了三分之二的人手。理論上而言,戚金現在手中只有一個閹割版的車營,戰鬥力肯定有所影響。

而防守南線的張萬邦所部從編制上來說則比戚金部更簡單一些,他擁有家丁五百人,衛所兵一千兩百。其中家丁全是騎馬步兵,現在早已下馬布陣。

張萬邦部由於是典型的“高務實編制”,火器配比更高,但是沒有偏廂車,全靠刺刀陣。特點就是看起來比戚金所部要單薄,至於打起來……反正他戰績擺在那裡,也沒人敢懷疑他扛不住。

相比之下,高逸民現在率領的這三千人則“原始”了不少。一是他們的火器比重不夠,家丁們倒是全面配備了萬曆一式火槍和“寒鐵寶甲”,但衛所兵則不然,隆慶二式都沒配齊——當然隆慶二式已經停產了,估計也不會再配,他們手裡的是老貨。

這些由曹簡帶來的衛所兵來自於遼南金州,金州那邊幾乎無戰事,換裝的優先順序不夠,一千五百衛所兵只有四百支隆慶二式火槍,剩下的火槍倒不是三眼銃,而是早年薊鎮淘汰下來的鳥銃。

鳥銃的射程其實也還行,主要是精度和殺傷距離不如隆慶二式,裝彈就更慢了不少,至於和萬曆一式、萬曆二式相比……還是不要比了,聽起來心酸。

由於隆慶二式和鳥銃都不能上刺刀,實際上高逸民這邊能擺出來刺刀陣的也就一千五百人,並且高逸民很懷疑他們的刺刀陣訓練嚴重不足。

刺刀陣是必須要訓練的,這種“近代戰術”的最大特點之一,便是把人當做機械看待,類似的思路只要對比一下“排隊槍斃”就知道了:不需要你有思想,不需要你有主見,只需要你規規矩矩服從命令!

訓練這種軍隊的要旨,歷史上有人總結過,大意就是要讓士兵“畏軍官勝於畏子彈”。高逸民很清楚這一點,而曹家兄弟進入“高系將領”行列的時間不久,麾下家丁更多的還是以前的那一套:勇敢作戰,個人武力出眾,但紀律性就不好說了。

因此當前明軍北、東、南三面防守的形式,就是北面人數最多但戰鬥體系略微過時;東面戰術體系最複雜但訓練程度也最精銳;南面人數較少而戰術體系優秀,順便這支部隊士氣極高,對蒙古人毫無畏懼之心(張萬邦部兩次以劣勢兵力正面大敗蒙古騎兵)。

曹簠本人坐鎮中軍,手邊也只剩下七八千人,而且還大半都只是衛所步兵了。這些人的任務自然是哪邊告急支援哪邊,但說是這麼說,東、南兩線其實比較不適合支援,因為這兩邊的戰術自成體系,支援過去的衛所兵也不一定能有效配合。

相對來說,只有北線出了問題,他這裡的支援才會比較有用一些。

高逸民顯然也明白當前的局面,他這裡人數最多,但實際戰鬥力反而可能最低。他趕到陣前,一邊指揮佈置,一邊心中有些緊張起來:我要是布日哈圖,只怕非得選擇從北面突破不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西晉二當家

陽光老頭

大唐:李二!你傳我皇位幹什麼?

回家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