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13章 平臺召對,大明元輔,雲無風,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凡召對閣臣等官,或於平臺,即後左門也。當時的規矩是,群臣(或某臣)肅立,皇帝坐在那裡,遇到問題就點官員的名,官員上前跪在那裡答話,遇到皇帝允准了,也可以站在那裡說,是為平臺召對。
以前皇帝找高務實說事,一般情況下是直接宣到文華殿的,這種召見相對來說要顯得尋常、親切很多,當然也可以說是不那麼正規。
而平臺召對相對於這種文華殿宣召而言,就正規很多了,一般來說,是在有重大國務需要嚴肅詢問的時候才會發生。
這就奇了怪了,建個大軍營也算重大國務了?哪怕這個軍營是堡壘化的,投資規模比較大,但這個“大”也只是個相對概念——對於大明的財政水平來說,建這樣一個超大型稜堡外加各種住房、倉庫等綜合性軍營,壓力不小。
然而事實上,根據高務實的初步計算,單純只說建築專案上的花費,也就是“總營建費”其實絕對值並不大:大概七八萬兩而已。
這……還不如建一艘大海船的花費,怎麼就夠得上重大國務了?
高務實是懷著疑問進宮的,直到參見了皇帝,他才知道朱翊鈞要問的並不只是建京北大營的事。
朱翊鈞問的是,太祖‘養兵百萬,不廢百姓一粒米’,為何到了現在,天下開支近七成都花到了軍隊之上?
他同時還問,如果說花了這麼多錢,軍隊異常強大那也還罷了,偏偏真正的善戰之軍少之又少,倘若各軍主將不帶家丁,幾乎大多數軍隊毫無戰鬥力,為何?
這個問題高務實自信是能夠回答的,只是他奇怪的是為何朱翊鈞突然之間就冒出這個疑惑來了。
更關鍵的是,這件事和上次申時行表示反對現在開建京北大營禁衛軍堡有關係嗎?是不是申時行對皇帝說了什麼話,才讓皇帝把拿到奏疏中的提議暫時擱置起來了?
當然,疑惑歸疑惑,皇帝的問題還是要先回答,畢竟是“平臺召對”麼。
這個問題其實是有歷史根源的,而且追溯來看,並不是只從朱元璋說起就行。
晚唐以後,尤其是南宋後期正規軍的地位就已經不斷下降,而輔助兵則得到了令人矚目的發展。所謂輔助兵,即在軍隊建制或地位上較諸正規軍或主要戰鬥兵低下,居於次要地位,或者是遊離於正規軍編制之外,卻又有一定官方合法色彩的武裝力量——比如岳家軍,又比如當下的武裝家丁。
究其原因,是由於自北宋以來,社會上重文輕武,中樞裁抑軍隊,導致軍人地位下降。相應計程車兵待遇也不斷下降,因為軍戶不允許從事副業,軍官則把吃空額當作收入來源,無疑使得正規軍的戰鬥力大為下降。
原來在隋唐時期地位較高的軍人,現在不僅成為處於農民之下的階層,甚至還成為不務正業的反面形象。軍人地位的不斷下降,導致正規軍計程車氣日益低落,軍隊成分日益繁雜而不堪大用。
明代的衛所兵制在初建之時,算是解決了後勤給養的問題,使得財政負擔減輕,其特點是寓兵於農,守屯結合。屯田成為各級軍隊指揮官的重要職責之一,依當時規定,邊地衛所的守屯比例為三分守城,七分屯田,這樣做節省了大量軍費開支。
太祖朱元璋曾以此自豪宣稱:“朕養兵百萬,不費國家一錢”。然而事實上,軍隊的戰鬥力和訓練程度、卻因為大量的屯墾任務而日漸削弱。
之所以朱元璋時期乃至朱棣時期的軍隊依舊保持著強大的戰鬥力,那主要是因為當時的軍功勳貴集團還比較強勢,而且國家周邊並不寧靜,時不時就有“實戰鍛鍊”的機會,所以當時的軍隊靠著這種慣性,還維持著一定的戰鬥力。
其實從靖難之役就可以看得出來,當時南京周邊的部隊,其戰鬥力已經出現了下降。單位兵力大致相同的情況下,南京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